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勤工俭学

第四节 勤工俭学



  
  一、校办工业

  1958年以前,海林县没有校办工业,各校只是维修校舍,制作简易教具,修理桌椅。1958
年以后,部分中小学开始办起小型校办工业。海林公社小学办了钉子厂、被服厂;海林中学办
了木工厂、教具厂、砖厂、被服厂、焦碳厂;柴河中学办了被服厂、炼铁厂。1958年海林中学
被评为省勤工俭学红旗单位,1960年又出席全省文教系统群英会。该校木工厂生产的多用学生
桌椅和炼铁炉生产的生铁,曾经拿到北京展出。校办工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学生
的劳动观点起了有益的作用。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指引下,把那些产销脱节,不适宜
校办的工厂,采取果断措施,实行了关、停、并、转,纠正了一哄而上,不讲效益的办厂方式。

  1972年,海林县校办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制砖、电器、木工、盐酸等项目。全县有19个
校办工厂,有26名工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校办工业得到稳步发展,在总产
值逐年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1979年全县有29个校办工厂,总产值 497 743元,
利润96 798元。1985年全县校办工业总产值983 700元,是1979年的 2倍;利润403 942元,是
1979年 4倍。校办工业对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安置待业青年,支援国家建设
诸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校办农场

  建国初,1953年本县中小学都有少量的校田地,其收入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师福利。1958年
各校一方面开垦荒地积极扩大校田面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养猪、养蜂等副业生产。

  1960年经过调整,各校克服了盲目性,合理调整种植面积,农副业生产立足于学校实际情
况。三道河子公社边安小学坚持勤工俭学活动,抓好农副业生产,学校收入年年增加,创造了
良好的办学条件,1970年起对学生实行“三免”(学杂费、书费、文具费),对生活有困难的学
生给予补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荣获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71
年,全县各中小学有校办农场117个,拥有耕地5 191亩。1979年全县各校农副业纯收入73 010
元。其中中学为14 127元;小学为58 883元。1985年农副业总产值为495 000元,纯收入为124 000
元。

   六、五期间勤工俭学情况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