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普及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学普及
一、科普宣传
县广播站自1963年至1985年,陆续播出农业、畜牧、卫生、林业、水利等 4 000余篇科技
稿件,近36万字,听众达20 000万人次。其中,1985年农学会、畜牧学会同县科协、广播站共
同举办的“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讲座”140讲,收听者达70万人次。
1968至1985年末,县科协、电影公司,放映了破除迷信、计划生育、保护视力、作物管理
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等内容的科教电影2 500部。同其它影片合映和专题放映600余场,观众达80
万人次。其中专题科教片100场,观众达5万人次。
县科协1982年创办“科普画廊”和“科普新闻橱窗”,定期出刊“科技简讯”、“技术转
让”、“科学与生活”、“讽刺与幽默”、“破除迷信”等36期。全县举办科技展览10次,观
众达5万人次。各学会及乡镇办的各种科技简报600期。
1984年12月至1985年末,科普宣传车行程6 000多公里,进行100余次科普宣传活动。
二、科技讲座
1963年至1985年底,县农学、农机、气象、畜牧、卫生、林业、炼铁、建筑等各学会,面
向社会,举办各类专业科技讲座835期,参加学习者为97 154人次。
三、技术训练
从1977年至1985年底,全县共举办各种专业技术训练班一万余次,培训了92 326人次。开
办业余技术学校265处,学员 97 322人。创办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卫生、建筑等中等和
初级技术学校 6所,学生 706人。此外,历年举办的科技训练班,还有“玉米营养盒移栽”,
“水稻中小棚简易盘育秧”, “黑豆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黄牛冷冻精液配种”,
“农药拌种”,“化学除草”等。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传给劳动者,使各类专业技术应用到
生产实践。
四、学术交流
1975年,县中医院张梦香,在省针灸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声电波针麻行女性
腹式绝育手术的初步观察》等论文,并交流了学术。1980年在东北三省针灸学会的专业会议上
进行了学术交流。
1980年,县水利学会陈日文,在全国农业系统的学术会上,发表论文《筛网跌水推广应用》,
进行了学术交流。
1981年,县医院伊桂荣在国家医学专业刊物《中华放射线》上发表了《闭合性胸外伤合并
肺枝离断一例报告》。卫生局马福昌在《中国农村医学》上发表了《卧床要喝水,用管不用匙》
的论文。
1983年,林学会陈树栋和周长智,在省林学会的专业学术交流会上,分别发表论文《火灾
对落叶松造成损失的测算》和《辛磷防治蛴螬》。
1984年,关士海、南增勋合作的《马寄生虫区系调查——灵特驱虫试验》在全国兽医驱虫
工作大会上发言,进行了学术交流,被评为国家三等奖。
1984年,水利学会李有志,在东北三省水利工程系统学术交流会议上,发表了《防冻措施
“双层油套管”》的论文。
1985年,县水利局李光培《快速起闭机》论文,获省级成果奖。
五、科技资料出版
1979年县科协创办了《海林科普》报。至1985年末,共刊出8期,发行1.6万份。1983年编
辑出刊10万多字的《科学与生活》,以及《怎样饲养康贝尔鸭》、《黑豆栽培与管理》、《倭
瓜种植技术》等科技资料2.1万册,进行传播和交流。
六、科普图书资料
县科协藏有各种专业科技图书500余册,县图书馆科技图书4 000余册。新合乡新民村科技
文化室,藏有各种科技书2 100册。1985年全县乡镇、村屯共藏各种科技图书8万余册。全县各
中学都有图书室藏有各种科技图书。
七、青少年科技活动
1984年和1985年,每年 7月15日县科协、教育局、共青团共同举办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开
展青少年科技活动。1984年,海林一中学生盖双君自制自动小煤锹,获省青少年发明三等奖,
并有两篇小论文同时受奖。
八、科技咨询服务
1983年,县科委的黑豆栽培技术调研报告《发挥我县优势,发展黑豆生产》和《黑豆栽培
技术》,为外省市150多个单位提供了黑豆技术资料、种子和苗木,为本县增加收入380万元,
获市科技情报成果奖。
农村联产承包以后,加强了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农学会、畜牧学会咨询工作尤为突出。1983
年至1985年末,农学会咨询服务6 300余次,咨询面达10万多人次。畜牧学会咨询服务5 800余
次,咨询面达1 300多人次。全县各种科技咨询总计71 337次,咨询面达12 万多人次。1985年
5月,二二道河子镇科协举办两次科普集市,内容为技术咨询、难题解答、 拌种配药、化肥使
用、虫害防治等,很受广大农民欢迎。二道河子镇科协,自1983年至1985年,农业咨询服务1 300
多次,咨询面达6 500多人次,及时地指导了农业生产。
九、农村科普活动
随着农村专业化生产的出现,形成了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他们自觉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
产实践,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1985年底,全县有科技示范户960个,专业户1 180个。
均是农村科普骨干和中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大批先富的农民。对于一部分贫困
农户,各乡镇科协和村科普领导小组,进行科技扶贫,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素质。印发科技资料,传授生产技术和经验,召开现场会,定向解决技术难
关,咨询难题,传递商品信息。根据本县山区、林区特点,发展种植黑豆、木耳和养鱼、养鸡
等。至1985年底,全县有700户贫困户脱贫,其中175户是通过科技脱贫,走上富裕之路。二道
河子镇57个脱贫户中,有36户靠科技脱贫。二道河子镇良种场村陈晓华,在镇科协支持下,自
办木耳菌厂和饮料厂,仅三四年时间,由欠债户变成万元户。
1983年至1985年,县举办高产大王竞赛活动,鼓励农民研究新品种和新技术。三道河子乡
木兰集村农民刘庭发,玉米亩产1 035斤, 1983年被评为牡丹江市玉米高产第一名。1984年,
三道河子乡兴农村农民孙永银,玉米亩产1 200斤,被评为牡丹江市玉米高产第一名。 1985年,
新合乡双山村农民王增亮,采用营养盒移栽玉米,亩产1 210斤, 被评为牡丹江市玉米高产第
二名,全县第一名。通过科技示范户高产竞赛的实践,广大农民提高了科学种田的自觉性,新
技术很快在农民中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