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学试验

第二节 科学试验



  

  一、农 业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1973年,县农业科研所在全省最先开始从事以繁殖赤眼蜂为主的生物防治虫害的研究。到
1980年,用8年时间进行了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1978年繁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1979年7
月17日和 7月19日,新合公社斗银大队、二道河子公社二道二队,进行了赤眼蜂田间卵粒寄生
率调查。斗银大队田间卵粒寄生率为69.1%,二道二队田间卵粒寄生率为66.2%。新合公社安乐
农科队也进行田间卵粒寄生率调查和防治效果调查,其田间卵粒寄生率为74.4%。同年9月26日
至28日,以县农业科研所为主,对县内放蜂重点队进行了收获前玉米螟幼虫减退率调查。调查
结果是:玉米螟幼虫减退率最高为71.9%,最低为27.2%,大部分为40.8%至 48.1%,平均49.3%。

  (二)水稻优良品种区域引种试验

  1978年至1980年,新安公社农技站、水稻试验站以及西安、中和大队、海南公社山河大队,
通过正交试验法探讨和推广水稻优良品种以及水稻高产施肥法,选择各地优良品种在我县进行
区域引种试验,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作物种子磁化处理试验

  1979年 3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新合公社江北大队、新合种子站、新安水稻试验站、
新合农技站等单位,对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种子进行磁化处理试验。经过 3年的试验,水
稻磁化强度3 000高斯增产6——5%,小麦 2 500高斯增产3——11%,大豆2 000高斯增产10%左
右。

  (四)尿素深施、尿素和农家肥混合做底肥的试验.

  1979年4月至6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科研所,对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进行尿素深施、
尿素和农家肥混合做底肥的试验,当年取得了丰产,在全县普遍推广。

  (五)1979年 6月,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科研所指导下,新合公社秦家大队、良种场
大队以及新安公社等社队农科站,探讨施用沸石对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增产影响的试验。
考察分析沸石在吸氨保氮、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增产效果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经过 2年试验
证明,不同作物施用沸石都有一定增产幅度。施用沸石后,玉米增产6.9%,水稻增产14.4%。

  (六)1979年引进化学除草剂。用杀草丹、除草醚、稗草稀等化学药物进行除草的试验,为
化学除草及药剂使用方法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从此,化学除草在全县推广和应用。

  (七)1980年 4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玉米延迟性冷害影响的试验。对确
定我县最佳播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八)1980年 5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施用微量元素的试验。查清全县各地不同土壤
微肥丰缺情况和微肥利用价值,为微肥的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九)1982年,县社引进省果品公司大棚培植木耳新技术,试验推广了小型塑料棚木耳栽培
技术,使木耳生产周期缩短,产木耳时间提前40天,产量提高了一倍。

  (十)县科委从1981年开始把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烤烟生产。1983年使烤烟期提前10天,每
亩纯增加收入53元,获市科委科技情报成果奖。同年 7月,县社用塑料薄膜烟房烘烤烟叶试验
成功,既节能省工省料,又缩短了烘烤时间,提高了烟叶质量。

  (十一)1983年,农学会进行水稻中小棚简易育秧试验成功。在水田区域大面积推广。

  (十二)1984年 4月,县农具研究所进行了机械地膜覆盖栽培蔬菜试验。肯定了地膜覆盖对
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抑制田间杂草、促进早熟高产的重要作用。5 月,为适应家庭承包
责任制形式,试验中小棚盘育秧机械插秧成功。 成本比大棚盘育秧降低55——61%,经济效益
增加4——5%,适应了小型机械插秧的要求。

  (十三)1984年 8月,县科委主持引进罗也尔玫瑰、红香水、耐格拉、美洲红、黑莲子、巨
峰等 6个葡萄品种,在国营苗圃试种成功。取得了本县种植优良葡萄品种的密度、田间管理和
越冬管理的经验。

  (十四)1984年,县科委组织用农药粉莠宁、硫磺胶悬剂、托布津防治白粉病的试验。三种
药物对比,以1 000倍液的粉莠宁防治白粉病效果最佳。为防治黑穗醋栗白粉病提供了经验。

  (十五)1984年,县联社在新安进行了40亩甜菜品种的高产攻关试验,亩产甜菜2吨以上。

  同年,周作安培育出无叉倭瓜新品种。这种倭瓜适于密植,每垧一般品种为1 500——2 000
株,新品种为9 000——10 000株,不用打叉压蔓。

  (十六)1985年5月,农学会推广玉米营养盒移栽技术,在全县旱田区域的6个乡镇推广,获
得大面积增产。

  二、农 机

  1969年,县农具研究所李敏顺、李太烈等研制成功了双滚筒脱谷机。经过使用改革和完善,
定名为“海林二号综合脱谷机”。对水稻、大豆、谷子、高粱等进行脱谷,一次清粮。省工而
且效率高,谷物破碎率低。省、地两次在海林召开农机现场会议,在全省和全地区推广使用。

  1983年,县农具研究所为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形式,解决小型拖拉机翻地机具配套
问题,研制出手扶悬挂双铧犁,结构简单,纵横升降耕深调节方便,漏耕少,不破坏地埂,转
向越埂灵活。经地区农机局鉴定,定名为“ILS——222型水田悬挂双铧犁”。

  三、畜 牧

  1984年,畜牧兽医学会进行对黄牛冷冻精液配种试验成功,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四、水 利

  1984年,水利学会进行水利工程冷冻防治试验,对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延长和保护作用,
在水利施工中推广应用。

  五、水 产

  1984年,县水产站徐长福、裴春范、黄永雄、姜殿章等,引进省水产研究所鱼类越冬生物
增氧技术。在半肥水中用敌百虫杀掉水中浮游动物,结成明冰后用吊袋法施化肥,使之生成浮
游植物。冬季扫雪,浮游生物透过明冰进行光合作用施放氧气,供鱼呼吸。工省效宏,越冬密
度大,每立方米水可放养1斤鱼,成活率达80——90%。过去鱼类越冬靠打冰窟窿抽水暴气,从
空气中吸氧排除水中二氧化碳。每立方米水仅可放养0.4斤鱼。

  六、工 业

  (一)1978年,县水泥厂用沸石代替矿渣,把沸石用作水泥活性混合材料试验成功。有效地
改善了立窑生产水泥安定性问题。 在熟料质量较低、fcao较高、 黄粉较多的情况下,使泥安
定性合格率达98.5%,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抗压抗拉比矿渣水泥提高10——100公斤,标号提
高50——60号,每吨成本下降了20多元。

  (二)1979年 7月,海林县供电所引进远红外线加热干燥炉成功,在海林板椅厂首先投入生
产使用。远红外加热干燥炉节约能源,安全可靠,效率高,很快在全县木器加工厂中得到普及。

  (三)1981年,县科委提出推广使用太阳能计划,引进推广使用太阳能。海林第一百货商店
用太阳能集热器为托儿所取暖烧水首先获得成功。

  (四)1984年,海林白酒厂以响水大米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应用现代化生产技术,研制
成功了具有传统米酒风味,酸甜适度、低度醇和、清凉爽口、色泽淡黄透明的响水米酒。

  (五)1985年, 海林光明食品厂经过两年的努力,研制成功具有健脑益智、增强记忆、消
除疲劳、增进食欲、镇静安眠功能的健脑奶糖。同年 6月,通过市科委鉴定,获得市新产品百
花奖。9月,被全国儿童生活用品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生活用品“金鹿奖”。

  (六)1985年,县建材公司建筑材料研究所用沸石共生矿澎润土为原料,试制成功了轻质建
筑材料——陶粒,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