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古遗址、遗迹

第四章 文物

第一节 古遗址、遗迹



  

  1979年和198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海林县牡丹江、海浪河两流域进行了调查。截至
1985年,共发现古遗址、遗迹74处,除专文介绍的遗迹、遗址及古墓葬等14处外,其余列表记
述。

  一、兴农古城遗址

  位于三道乡兴农村北偏东2公里,牡丹江左岸,海拔174米,为渤海时期古城遗址。东西183
米,南北180米,除东北角被冲坏外, 四周可见较清楚的土质城墙轮廓,城南墙和北墙有似门
墩的高土堆及似门道的缺口,城墙四周有深1米宽9米的护城壕,城内曾采集到泥质灰陶片及夹
沙红褐陶片。

  二、古代山城遗址

  位于石河采石场西 1公里海浪河左岸山顶,海拔446米。有土夹石城墙随山势而筑。墙高4
米,宽2米,上有马面。遗址为金代山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满城遗址

  位于旧街乡满城村,海浪河中游右岸,为金代古城遗址。边长 225米正方形,中间有一隔
墙把城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存东墙中段断续残墙70米,厚80厘米,高1.2—1.8米;北墙东段残
存140米,厚0.9—2米,高1.5—2.5米;西墙荡然无存;南墙西段残存100米,高1.5—3.5米;
中间隔墙20米长,底阔10米,顶宽2米;隔墙南段靠南墙存5米,北段靠北墙存30米,上有一棵
大榆树。墙皆黄土加细沙土夯筑。1942年出土一颗天泰年号铜印,交当时的警察署。1983年出
土二寸正方形铜印,重2市斤1市两。

  四、沙尔虎古城遗址

  位于海南乡沙虎村,地处海浪河下游冲积平原,水丰土肥。城垣仅存残墙数段,均为黄土
夯筑,残高1——3.5米,尚存马面痕迹。东墙南端存30米左右,北端约存20米;南墙东端存50
米;西墙北端存30米。从形制看是金代城池。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这里置卫,成为一个军政
机构即“撒儿忽卫”的治所。 出土文物有灰色布纹瓦残块、 轮制泥质陶、铜盆、铜印及北宋
“祥符元宝”铜钱一枚。

  五、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

  位于旧街乡古城村西海浪河南岸,为清代古城遗址。该地系海浪河流域较为宽阔的盆地之
一,山环水绕,土质肥沃,水陆兼通。据《盛京通志》载,宁古塔旧城内城为石城。高一丈余,
周长一华里,东西各一门;外城周长五华里,四面各设一门。现存内城东、北部残墙 300余米。
城垣用黄土间以木棍而筑,墙基用石块垒成。清初宁古塔为设置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管辖吉
林、黑龙江及以北、乌苏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广大地区的军政中心,抗御沙俄入侵
的指挥部。天聪十年(1636年)吴巴海为宁古塔副都统。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年),始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治所迁至东南五十里新
城(今宁安镇)。1981年,旧城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1月24日,黑龙江省政府刻
制“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石碑立于遗址“内城”西南角一棵古树之下。

  六、群力古岩画遗存

  位于柴河镇群力村东南一华里牡丹江右岸,有朱红色古代岩画绘于濒临江道高出江面40米
的天然峭壁上,上有一块平出石板遮挡,形成天然雨搭,当地群众称为“字砬子”。岩画总长
1.43米,宽1.22米。画面上有人、舟和鹿形动物,形象地记载了我国北方民族渔猎生活,是我
国北方原始绘画艺术的一项代表。具体年代无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古道和驿站

  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三个乡镇的牡丹江右岸有一条古道。占道经头站后穿江东村过
高丽井和群力四队拐向二站,经三站、小三站(东升村)至四站(边安三队),经振兴达木兰集村
向前延伸出县境。头站、二站、三站、小三站和四站为五个驿站。小三站遗存呈长方形排列的
老榆树。古道宽处可行汽车,沿山边坡度大处只可行人。

文物遗址遗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