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古墓葬

第二节 古墓葬




  一、北站渤海墓

  位于柴河镇北站村西3里牡丹江左岸西山东南脚下缓坡地 ,共有50余座古墓,均高出地表
0.8—1米。由于当地农民长期取石,绝大多数墓葬被破坏。

  1983年 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发掘的三座墓(M1—M3)均为长方形垒石平顶封土墓。这
种形制的墓葬是渤海时期墓葬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数量较多。其构筑程序是:先
挖一略低于地面的长方形土坑,然后用石块垒砌四壁 (其中一面留门。两侧以二长条石为立柱,
其上横一板石为楣,其下以一横排小石块组成门槛,并以石块将门封堵), 再用长条状或方形
石板盖顶,最后以土将墓封闭呈圆丘状。墓壁内侧迭砌较为平齐,上部略内收,其外部堆砌不
甚规整。

  M1:墓向南偏东18°,深0.95米,墓口长2.45米,宽1.30米。墓顶盖石是两块形状不规则
的方形大石板。墓门开于南壁正中。于墓底发现散乱之木炭和人骨,其中有部分烧骨块,葬式
已无法判别。在墓底北部发现铁镞两个,铁刀和铁锥各一个,西南角出土一磨光灰陶罐。

  M2:墓向南偏东30°,深0.75米,墓口长2.20米、宽1.80米。墓顶盖为三块形状不规则的
长方形大石板。墓门开于南壁西侧。墓底分布散乱的人骨,近门处有一头骨,东北角和中部分
别发现下肢和上肢骨,均已腐朽。头骨东侧随葬一夹沙黑褐陶罐。

  M3:墓向南偏东35°,深0.7米,墓口长3米、宽2.10米。墓顶盖亦为三块形状不规则的长
条石板,重者达千余斤。墓门设于南壁偏西处。墓底东北角、西北角、西壁内侧和北壁内侧各
发现一堆腐朽的人骨,分属四个个体,推断为二次迁葬。人骨中有一些烧骨,旁边有零碎木炭,
随葬品有夹砂黑褐陶罐和铜、银耳环以及玛瑙珠饰等。

  三座墓共出土器物11件,其中有铁器、陶器和银、铜、石质装饰品等。

  铁刀1件:弧刃、直背、柄略窄,一边内凹。通长10厘米。

  铁镞2件:其一,菱形,横剖面与凸透镜剖面相似,无脊,四棱铤,通长5.6厘米。其二,
柳叶状,横剖面与前件一致,无脊四棱铤,通长7.3厘米。

  铁锥1件:长条四棱形,通长12厘米。

  铜耳环1件:以铜丝弯制而成,直径2.7厘米。

  银耳环1件:以银丝弯制而成,直径2.2厘米。

  玛瑙珠1件:扁圆形,中穿孔,红色略透明,直径1.2厘米,孔径0.25厘米。

  泥质磨光灰陶罐一件:轮制,质地坚硬,制做精细,小口直颈,圆鼓腹,下半残缺,残高
24厘米,口径12厘米。

  夹砂黑褐陶3件:均为重唇,束颈,手制,火候低且不匀,制做粗糙。

  三座墓出土的陶器,按质地可分为夹砂黑褐陶和泥质灰陶两种。前者手制,较为粗糙,可
能专为随葬而制的器皿;后者轮制,较为精细,可能是实用器,代表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

  二、二道中学渤海墓

  位于二道河子镇东北 3公里牡丹江左岸一级台地上,墓区范围南北250米,东西100米,分
布渤海时期的封土积石墓20余座。由于风雨剥蚀以及当地群众盖房取石或耕种,墓葬破坏严重。
198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挖掘清理了其中 4座墓葬(M1—M4),均属渤海时期的封土积石墓。

  M1:位于学校东南70米的石室封土墓,墓室长方形,北、西、南三壁用大长条石板竖立而
成,石板之间填小块石。东壁及南北壁东端用石块叠砌封堵。墓壁上部稍向内倾,墓底东西长
1.95米,南北宽1米,深1.10米,墓中填土上层夹有少量黄沙和石块的黑土,厚0.6米;下层为
黄黑色细沙,厚0.5米。墓底为黄沙,东端靠北壁铺一光滑石板,上有陶盅3件。墓底中部出土
带火烧痕迹的人头骨碎片和肢骨残段及木炭,并出土铁甲片和残破陶罐。

  M2:位于学校南120米的长方形石室封土墓,墓室南北长约2米,东西宽0.9米,深1.3米。
墓中填土上层为夹有碎石的黑色沙土,厚0.6米;下层为厚0.7米的黄黑色砂土。出土陶纺轮陶
片,还有零星人骨碎块。出土完整重唇深腹陶罐1件。

  M3:单人石棺封土墓,长 2米,宽0.5米,深0.7米,四壁用加工石板砌成。石板为黄灰色
砂岩,厚10—15厘米,宽70厘米,长 100厘米。墓西端两侧各竖一块石板为墓室前端。墓顶用
两块大石板封盖。墓底为黄砂土,墓中填充参杂黄砂的黑土。此墓不见人骨,仅出土三块手制
素面夹细砂红褐陶片。

  M4:位于M2东15米,大型石圹封土墓,有二个主室,两个耳室。墓壁用形状不规则的石块
叠置砌成。空隙填砂土和碎石。主室位于中间,呈长方形,室内东西长2.9米,南北宽2.2米。
四周石壁厚约 1米,残高0.6——0.8米。石壁内侧面垒砌整齐,四转角略圆。墓门设于西壁正
中,宽 0.9米,门南北侧各立一大石条。墓门外用乱石封堵。主室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耳
室。北耳室长2.5米,宽约0.8米;南耳室长2.1米,宽0.6米。耳室用石板封顶。墓底为黄砂土,
墓内填土为碎石和含有块状黄砂的黑灰砂土。在主室东南角出土人髌骨一块、马臼齿一枚。墓
内有陶器、铁甲片、残铁镯,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还有泥质灰陶等。多为罐、壶、钵等,
器物口沿多为侈口重唇,亦有侈口尖唇、直口尖唇和敛口平唇。耳室中只出土少量陶片。

  四座墓葬共出土完整的或可修复的陶容器7件,陶纺轮1件,铁甲片7件,残铁镯2件。

  盘口长颈壶一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轮制尖唇、鼓腹、平底。颈部饰一周凸条纹,肩
饰一周浅槽。口径7.6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底径10厘米,高20.5厘米。

  重唇深腹罐 4件:均为夹砂红褐陶,侈口、重唇、深腹、平底、手制。其中有的颈部饰一
周凸条纹,肩部有阴刻十字。口颈9.6厘米,最大腹径10厘米。

  鼓腹罐 1件:口部残缺,泥质黑灰陶。肩部饰三周凹弦纹,其间夹弧线纹和水波纹,腹部
饰三周排列整齐的锥刺纹。轮制,火候较高。

  敞口平底钵 1件:夹砂红陶,尖圆唇、平底、素面、手制。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高4
厘米。

  陶盅 3件:夹砂红褐陶,素面、捏制,火候较低,造型不规整,器壁厚簿不均。口微侈、
鼓腹、平底。口径5.2厘米,最大腹径6厘米,底径5厘米,高5.6厘米。

  陶纺轮1件:泥制红陶,体呈圆台状,厚0.8厘米。上部表面饰六行指甲文,呈放射状排列,
局部略有剥落。中心圆孔直径0.5厘米。

  此外,还出土了带有田字形纹饰和弦纹加圆圈纹以及乳丁纽等陶片。

  铁甲片 7件:分二种,一种平面略呈菱形,长5.2厘米,宽3.4厘米,厚0.1厘米,布有6个
直径1.5毫米的小孔。另一种平面呈长方形, 仅一件,两端略残,残长7.2厘米,厚0.1厘米,
上面有13个直径2毫米的小孔。

  铁镯2件:均残断,横断面呈“D”形。

  三、头道七队古墓群

  位于柴河镇头道七队村北400米牡丹江左岸一级台地上,北距牡丹江漫滩 20米。残存渤海
时期积石封土墓33座,基本呈东西排列。面积:东西60米,南北20米。最东一处墓较大,直径
5米。墓群已遭破坏和盗掘。

  四、江东古墓群

  位于柴河镇江东村东750米的东沟朝阳坡地。面积:南北100米,东西30米。有37座积石封
土墓(石室封土墓),已被破坏。

  五、东沙前屯古墓

  二道河子镇东沙前屯村南,有石棺墓 7处,均被盗掘。其中有一座墓为双室,大石板为墓
盖。

  六、三道中学古墓

  位于校舍后山“u”形山坳中。面积3 000平方米,积石墓边采集文物有柳叶状铁矛(有銎)
和陶片。多数墓已被建房所破坏。

  七、突古山古墓群

  旧街乡场林村西南3里突古山(哈达弯南山)东坡,有10余座古墓。其中3座墓的墓室东西两
壁各长2.10米,两壁间距1.50米。墓门前立有两块石头,高60厘米,宽35厘米,厚20厘米,墓
门宽60厘米。墓室为大块风化花岗岩砌成。厚25厘米,长135厘来,高6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