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民族

第四节 民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海林县总人口为423 478人,其中汉族373 865人,蒙古族452
人,回族564人,朝鲜族32 409人,满族16 125人,锡伯族14人,鄂温克族 6人,达翰尔族6人,
壮族13人,彝族5人,其他少数民族6人,外籍华人13人。

  一、汉 族

  明朝末年,因关内天灾与战乱,民不聊生,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关东,再展转北移至宁
古塔(包括海林地方)。清朝初年,清政府把关内移民和罪囚及其家属千余家迁移或流放至宁古
塔。清顺治三年 (1646年)福建蒲田人林登君弃官到关外耕田, 由山东龙口上船,渡海至盛京
(现沈阳),再至宁古塔,其后人遍布海林 (今斗银沟、北拉古、佛塔密、八家子、小人国、万
丈沟、山嘴子等地)。顺治十年 (1653年)桐城名土方拱乾父子因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顺治十
一年(1654年),清廷移内省老民48家至宁古塔,并设13官庄种田。又把一些罪犯及其家属流放
到宁古塔。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科场案受株连的举子吴兆骞、方章钺、吴兰友等俱携父母妻
子流放宁古塔。顺治十六年(1659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叔郑芝豹被流放宁古塔。
翌年,浙东名士祁班孙、杨越等因秘密结社,私通郑成功,被定为“通海之谍”罪,连其家属
百余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同年十二月,文人金圣叹等 8人被诬“诸生掠扰哭庙意在谋反”俱斩,
8家父母妻子被流放到宁古塔。顺治十八年 (1661年),明朝遗老,兵部尚书,戏剧曲拍名手张
缙彦,被定为“惑人心,害风俗”罪“贯死流徒”宁古塔。

  清康熙年间,为保护满族的发祥地,实行“人参官管”政策。并设柳条边禁止汉族流民进
入,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由于关内大批农民破产,为求生路,每年仍有大批汉人冲破关禁流
入东北。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流民在宁古塔地方落户的竟有三四万人之多。到光绪年间,
清政府解除禁令,关内每年都有大批汉人流人东北。

  1903年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又有大批汉人从关内进入东北。到民国2年(1913
年)仅帐蓬山(海林旧称)的人口就由原来的五六十人增加到2 190人。至此汉族人口在海林居民
中已成多数,以后每年都有很多汉人由关内流入,伪满时期移民逐渐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海林县人口为118 996人。1954年海林县人口为166 005人,汉族人
为124 524人,占全县人口的75%。1958年以后,又有大批汉人从关内、辽宁流入。1964年,汉
族人已达到211 4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18%。1982年,汉族人增到373 865人,占全县总人
口的88.29%,遍布于全县各地。

  二、满 族

  隋唐时期海林境内居住的是靺鞨七部之一的“拂涅”部,归渤海国管辖。辽金时期该部大
批南迁。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设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各部,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一带的
野人女真呼尔哈部(又称东海窝集部)进入海林地方,他们是宁古塔一带的土著居民,以后建州
女真两部也南迁至宁古塔(其中一部为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铁木儿部),但不久两部又南迁至
长白山图们江一带,所以宁古塔是建清朝前呼尔哈女真的世居地。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兴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先后三次对宁古塔用兵,明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统一宁古塔路,并派驻军队做为继续统一东海诸部女真的基地。顺治十
年(1653年),建宁古塔昂邦章京(今旧街占城),宁古塔成为清初管辖吉林、黑龙江流域的军政
中心,1666年移驻宁古塔新城(今宁安)。

  清初大批满族入关和分散在吉林、黑龙江各地,人口逐渐减少,同时流人与流民不断进入。
到清末民初,满族在本地人口中已成为少数,到1954年人口统计时,海林县满族为15 334人,
占全县人口的9.24%。1964年,满族人口为10 982人,占全县人口的4.48%。1982年,满族人口
为16 125人,占全县人口的3.81%。多分布在海林、柴河、长汀、新合、石河、旧街等乡镇。

  三、朝鲜族

  清康熙年间,把东北作为“大清”的发祥地而定为禁区,严禁关内汉人和朝鲜边民进入。
清光绪年间,随着封禁令的解除,朝鲜垦民大批迁入宁安、海林、东宁、穆棱等地垦田建屯。
民国年间 (1911——1930年),有4 500多朝鲜人经延吉迁入海林,在新安、海林等地从事水田
耕作。伪满时期(1931年至1941年),又强制朝鲜人开拓团(鲜拓)移入海林境内,强行开种水田。
据1936年官方统计,朝鲜族户数为1 018户,人口为8 572人,日本投降后,有一部分迂回朝鲜,
大部仍在利于水田种植的地方居住。

  1954年,全县朝鲜族人口为25 966人,占全县人口的15.6%。1956年,建立了海南、新安2
个朝鲜族自治乡。1964年,朝鲜族人口为22 487人,占全县人口的 9.16%。1982年,朝鲜族人
口为32 409人,占全县人口的7.65%。1983年又重新建立了海南、新安两个朝鲜族乡。

  由于长时期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互相影响,朝鲜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年岁较大的人仍然
保持民族特色,绝大多数成年人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青年男女除节日穿着民族服装外,平
时的服饰、发型等和汉族已基本一样,在语言文字上大部分青少年都会讲汉语、识汉字。有少
数青年也和汉、满等族青年通婚。

  四、回族

  民国初年,从吉林、宁安等地来海林地方的回族还不足十户,人口仅二三十人,从事屠宰
牛羊、开设饭馆等行业。以后人口逐渐增多起来,1954年全县回民人口为 106人,占全县人口
的0.63%。1982年,回族人口为563人,占全县人口的0.13%。

  由于长时期和汉族人相处,在服饰发型上和汉族基本相同,文化上除宗教仪式上使用“经
文”外,一般在语言文字上和汉族已无差别,也和其他民族通婚,但仍严格地遵循着饮食等方
面的风俗习惯。

  五、其他少数民族

  1982年,有蒙古族452人,占全县人口的0.11%。达翰尔族6人,景颇族 1人,彝族5人,壮
族13人,锡伯族14人,鄂伦春族 6人,还有外裔华人13人,以上各少数民族,在服饰发型、语
言文字以及生活习惯上,基本与汉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