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现代人物

二、现代人物



  
(一)李文彬

  李文彬(1902——1939),汉族,黑龙江双城县三姓屯人,因家庭生活困苦,只读了三年私
塾。14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在家种地,出外赶马车;到三十六棚(哈尔滨铁路工厂)当学徒工。
1920年(十八岁)投入东北陆军十八旅一连当兵,历任班长、连副、连长等职。先驻防马家沟、
小山子等地。后来调任穆棱县下城子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六十六团骑兵营一连任连长。李文彬为
人正直,性情豪爽,讲义气,为同伍所尊重,虽身在旧军队之中,但不染污尘,胸怀救国救民
之志,每谈起国耻民痛的时候,他都十分愤概,常表明自已甘愿舍身救国。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李文彬随同原部十八旅一起参加了吉林自卫军,积极参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身
先士卒。对老百姓和部下很和气,而治军纪律严明,并以身作则。

  1933年春,十八旅的上层长官投降日军,自卫军被瓦解,队伍全被打散。李文彬回家呆了
一年多,目睹亡国奴的痛苦生活,使他更加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常与志同道合的人商讨打人
武装部队安身,待机准备大举之事。

  1934年,经原东北边防军中的旧同事引介,充任了依兰县森林警察大队队副。1935年秋转
任宁安县森林警察大队队长,驻防三道河子(今海林县三道子河乡),任务是消灭该地区的抗日
联军。日本侵略者派八名日本军人,驻在森林警察大队,分别担任指导官、教官等职。李文彬
对八个日本军人,进行监禁威吓,迫使其听从指挥。每当上司命令李文彬带队去打反日部队时,
他总是带队出去转一圈敷衍了事。在三道河子驻防近两年左右,从未打过抗日部队,驻在宁安
的日军,认为李文彬“讨伐”不力,对他忌恨在心,曾多次想谋害他,均未得逞。

  李文彬的部下多数是爱国的有志之士,曾多次向李文彬提出早日反正抗日的要求,李文彬
认为时机不成熟,不能轻举妄动。1935年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党委,按照上级加强统一战
线的指示精神,根据早已掌握的情况, 对李文彬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研究后, 决定派张中华
(张镇华)去穆棱县九站(今穆棱镇)泉眼河屯找冯淑艳做内线,对李文彬进行策反工作。经过几
个月的准备和内部组织动员,在“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形势的鼓舞下,李文彬率领三道河
子森林警察大队200多人,连同家属,于1937年7月12日,打死日本指导官津春昌,日本教官加
藤直秋、营野勋等以下共 8名驻队的日本军人,缴械了由五虎林新派来的50人的武装监视队,
焚烧了防所,破坏了各种军事设施、机关设备和林业伐木场,带出所有的武装和军需物资起义
反日。在五军一师部队接应下,来到了抗联五军驻地——三道通。同时发表了“三道河子森林
警察队反满抗日告各地民众及满警书”。五军于 7月15日在三道通举行了誓师大会,森林警察
大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警卫旅,李文彬任旅长。军民召开了联欢大会,热烈欢迎李文
彬率队反满抗日的行动。

  新编警卫旅,在五军军长周保中的亲自指导下,由旅长李文彬率领, 7月下旬由三道通转
移到依东地区, 3次与日伪军激战,共击毙日本指导官大佐以下60余人,伤10人。在十大户一
天的激战中,就打死E1本指导官等18人,获得战马6匹。

  军长周保中返回牡丹江地区后,李文彬同王光宇(五军二师长)接替周保中在依东地区的工
作,率队往宝清活动的途中,在佳木斯南太平产川,将部队伪装成日伪“讨伐”队,打开了地
主李春华的三个连环大院,缴了地主的武装。与五军二师五团会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两次战
斗:一次是在宝清二道山子截击伪军三十团五连,缴获步枪30支,轻机枪 1挺,俘虏伪军30多
名;一次是进攻兴河镇,驱散了伪警察队和警察署人员,获得大批物资运进山里。 9月下旬,
李文彬率领警卫旅和二师五团在宝清肖家油房组织伏击,将日军“讨伐”先头部队击溃。

  李文彬率领警卫旅从三道通经依东地区进入宝清这段时间里,先后与日伪军进行多次战斗,
共打死敌人大佐以下百余名,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

  1937年11月,根据吉东省委九月会议的决定,将五军警卫旅扩编为五军第三师,李文彬任
师长。李文彬率领军队,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严格遵守革命军队的纪律,爱护群众。李文彬经
常告械战士们说:“吾人救国抗日即为保护人民,若脱离人民,苛责苦求骚扰之,实非救国之
师,况吾军纪律严,民众爱戴吾人,尤应加勉。”故其部下无一违犯纪律者。为了准备迎接更
残酷的斗争,李文彬把原来有鸦片烟瘾的20多名战士送到后方忌烟,将比较优秀的青年干部和
部分战士送到联军教导队进行训练提高。经过学习和改造,这部分人后来都成了抗联部队中勇
敢善战的干部和战士。

  李文彬肯于刻苦学习,追求真理。他通过认真学习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新的指挥经验,
很快地克服了过去陈腐机械的军事技术和经验,他在给教导队讲军事课时,由于授业精透,联
系实际说明问题,深受学员们的欢迎。1937年冬,李文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日本侵略者在三江省地区开始了对抗日联军进行全面大“围剿”的准备。在此期间,李文
彬率领三师,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曾破坏了宝清的双柳河子、二道山子等地新
建的防所,并将凉水泉防所全部缴械,得步枪四十支。1938年初,敌人开始向山里的抗联部队
大举进攻,李文彬率领三师八团一连所进行的著名的十二烈士山战斗就是这时发生的。从此以
后,抗日联军部队进入了更加艰苦,更加困难的斗争阶段。

  1938年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斗争进入空前艰苦的第一年,李文彬率领三师部队,在乌苏
里江左岸各地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战斗,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
不但保存了队伍的骨干,而且还补充了部分新战士。1939年,为了冲破敌人企图将抗日联军部
队饿死在山里的经济封锁,坚持同敌人斗争下去,李文彬率领三师在虎林、宝清等地山里开垦
荒地,种了一些苞米和土豆,秋天不收割,留在原地备用,对维持抗联部队的生存起到了很大
作用。1939年7月,三师八团在托腰子伏击日本采金船,得轻机枪一挺。同年8月间,五、七军
联合部队在虎林黑嘴子营救出500多工人,补充了抗联的队伍。

  1939年 9月12日,李文彬率五军三师九团一连,在宝清等待与总指挥部接关系,准备接受
新的战斗任务时,下午三点钟,遭到伪军三十五团和警察队八、九十人的追击和包围。李文彬
指挥部队就地沉着应战,奋力突围。激战数小时,师长李文彬、连长赵荣、师部副官张云晋、
四班长李青山、队员佟祥等7名同志壮烈牺牲。

  (二)杨子荣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荣瑞,又名杨宗贵。汉族,祖居山东省胶东半岛牟平县于甲
河子屯。依打鱼、种地谋生,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书。杨子荣从小就很聪明伶俐,身体健壮,
行动敏捷,性格豪放,擅长言谈,为人忠厚,对人热情,肯帮助他人。

  1931年,年仅14岁的杨子荣,因家庭生活所迫,只身一人从山东烟台乘船到了关东。先后
于鞍山、千山等地,在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当缫丝童工。1940年,23岁的杨子荣被日本侵略军抓
去当了劳工,1943年逃回山东老家于甲河子屯给地主当长工。

  1945年 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又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保
卫人民用鲜血换来的果实,进而建立民主政权,号召群众参军参战。饱受压迫剥削、欺压痛苦
的杨子荣,与新婚不久的爱人徐万亮商量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便在城关雷神庙院内召
开的群众大会上带头报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入伍后被分配到八路军胶东军区
“海军支队” (后改番号叫二支队)炊事班当炊事员。 “海军支队”在山东省胶东地区莱西县
(水沟头)经过一个月的整训后,按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部署,从山东省黄县的龙口乘船,向
东北挺进。杨子荣在随军挺进东北的途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海军支队”由辽宁省庄河县登陆,经过几日整休,便开始向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进军。
途中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战斗,杨子荣经常冒着炮火硝烟把饭送到战友跟前,在抢救伤员之余,
接过战友的枪向敌人射击。在如何进攻和包抄敌人的关键时刻,他常给指挥员们出谋划策。他
的智慧和勇敢,逐渐引起指战员们的注意。他所在连队三个排长都争着要他。

  1946年初,盘踞在牡丹江以东的谢文东、李华堂和牡丹江以南的马喜山等被国民党任的大
股土匪,为配合国民党正面进攻,向中共已建立政权的牡丹江市逼近,并扬言要在农历年前打
下牡丹江,迎接“国军”的到来。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清除后患,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配合前线部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二支队下属一团、二团,奉上级命令,由五常县急速挥师
东进,于 1月中旬到达牡丹江。杨子荣所在部队被编为牡丹江军区二团。为了人尽其才,经连
队支委会讨论决定,将杨子荣调到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任班长。二团于2月 1日(农历蜡月三
十)从牡丹江市分兵进驻海林镇。

  杨子荣任班长不久便参加了1946年 3月23日围剿残匪的杏树村战斗。战斗打响后,匪徒们
在匪连长郭春富的逼迫下,凭借围墙、炮台等有利工事,负隅顽抗。二团在冲锋前组织几次爆
破都未能成功,双方处于相互对峙的僵持状态,如果进行强攻,村内的老百姓就会受到惨重的
损失。关键时刻杨子荣当机立断,决定独身一人进村劝降,随之命令战士速把情况向上级报告。
便跃出沟进入村内。面对匪首的枪口,杨子荣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向匪兵们宣讲共产党的方
针政策,在二团强大政治攻势震慑下,匪兵和乡民反战情绪强烈,最后迫使匪首率领四百余名
匪徒全部缴械投降。杨子荣战绩突出,功劳显著,被评为战斗模范。

  1946年 4月,杨子荣被提升为二团直属侦察排排长。平时他对排里的战友们讲:“凭我老
杨这条枪,这身力气,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和兄弟们一起打出共产主义来。”同年 5月13日,
杨子荣深入尚志县境内的亚布力后堵,侦察匪军“许大马棒”部的兵力情况,按时完成了任务。
由于他侦察的情况准确,战斗打响后,活捉了匪首“许大马棒”,一举消灭了这股匪徒。同年
10月 1日杨子荣出席了二团第一届战斗模范奖励大会,会上又光荣的被评选为全团的战斗模范。

  1946年冬,牡丹江军分区所属的各部队,歼灭了大部分残匪,只剩下极少数匪首和顽匪,
还躲藏在海林北部夹皮沟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国民党东北军第二纵队二支队司令张乐山 (匪号
“座山雕”) 及其手下匪徒,就是潜伏的一股残匪。为了尽快的剿灭这股危害极大的顽匪,二
团的几位领导,于1947年 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夜晚,在炮台村(今海林镇共和村)孙玉琢
家开会,商议剿灭“座山雕”的战斗计划。在尚未讨论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时,杨子荣推门而入,
向团部请战。其战略战术是:利用各股匪徒先后被歼灭和打散互相失去联络的有利时机,请让
他带领几名战士化装成土匪,进山寻找“座山雕”的踪迹,并设法打入顽匪内部,寻机采取里
应外合的办法,全歼这股顽匪。领导们没有马上批准他的请求,杨子荣随之向领导们表示说:
“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也不会撑船。党培养我这么长时间,我一定能
克服万难,战胜顽匪‘座山雕’。”团部经过慎重仔细地讨论,确认杨子荣提出的策略,是一
条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认为杨子荣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掌握好多股残匪情况,熟悉匪徒们
的黑话和土匪的生活习惯,懂得山规,具备完成任务的条件,便批准了杨子荣的请战要求。经
过周密计划后,杨子荣带领小魏等5名战士,于1947年1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二)深夜,化装成被
打散的土匪,由团部驻地海林镇起身向西北蛤蟆塘、夹皮沟一带出发,经过六七天的周折,才
被匪徒们带领着见到了潜伏在夹皮沟里的匪首“座山雕”。通过几番交涉和审查,消除了匪徒
们的怀疑,取得了匪首“座山雕”的信任。杨子荣打进残匪内部后,很快就将地形地物、顽匪
的兵力等情况侦察清楚,并用机智巧妙的方法,将情报送出。二团立即派出剿匪小分队,按时
赶到指定地点,埋伏起来。1947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晚间,“座山雕”按着杨子荣提出的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逃出解放军的围剿,将弟兄们带到吉林去投靠国民党,扩充实力,等待
时机再返回牡丹江”的建议,把全体匪徒集合起来进行转移,当匪徒们在杨子荣的带领下,走
出地窝棚不远处,就进入了二团的埋伏圈,小分队的战士们从四面包围,活捉了“座山雕”等
匪徒25人。此次战斗结束后,给杨子荣记了三个大功。

  1947年 2月,杨子荣在追剿丁焕章、刘维章、郑三炮等残匪的战斗中,牺牲于梨树沟屯附
近的闹枝沟。

  1947年 2月23日,在海林镇举行杨子荣烈士追悼会。中共新海县委书记孙以瑾致悼词,军
区命名杨子荣领导的侦察排为“杨子荣排”。葬礼十分隆重,排长以上干部抬灵,沿途鸣枪,
送葬的群众有数千人,直至东山脚下墓地。1966年 9月,烈士墓迁至山上,1969年修筑10米高
的纪念碑,并立高3.1米,象征杨子荣 31岁牺牲的墓碑。1970年在东山建烈士陵园,1978年在
陵园内设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三)李敏顺

  李敏顺(1913—1982)朝鲜族,出生在吉林省龙井县八家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因家贫
没有进过学校念书。解放后,通过村办夜校学习,达到高小文化程度。21岁之前一直跟着父亲
种地谋生。22岁到龙井县龙井镇龙井制米厂当工人,他聪明,好学,干活勤快,很快就学会了
开柴油机和修理技术。26岁那年,随家搬迁到今海林县新安镇北崴子村,在地主李龙焕制米厂
当机械工人直到解放。解放后,搬迁到西安村自兴屯居住,全屯共有30余户农民。1946年,李
敏顺利用渠道上的落差,试制成功第一座土法上马的小水电站,安装 3千瓦的小发电机发电,
白天制米夜间照明,自兴屯从此“吃米不用臼,点灯不用油”。1947年,西安村政府将他安排
在村制米厂当技工期间,他又利用渠道上的落差,修建了第二座小水电站,安装10千瓦发电机
发电。后来把木制水轮机换成25马力铁制双击式水轮机,又装配一台15千瓦发电机发电,使西
安村脱谷、制米、照明全都用上了电。1954年11月22日,李敏顺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
年,李敏顺荣获海林县人民政府奖给的“小型水力创造模范”称号。1957年新安乡党委会任命
李敏顺为乡电气服务站站长。1958年他带领群众大干三个月,又建成一座 105千瓦的跃进水电
站。同年6月,宁安县委在新安公社西安大队召开群众办电现场会,6月24日《黑龙江日报》报
导了新安公社 5个生产队建设小型水力发电站的经验,同时还发表了题为《大搞小型水电站,
促进农村电气化》的社论。同年9月29日,被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同年12月5日,
被评选出席全国科学技术代表会议。1959年全公社各村都要搞小水电站,为了传播建站、安装、
架线、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李敏顺自筹经费,在跃进水电站办起了电气训练班。一年时
间内培训出车工、电工、机械工、建站施工技术人员20名,有力的支援了兄弟社队。在他的带
动下,全新安公社先后修建了水电站19座(处)。同年1月6日被评选为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
进代表会议代表。 9月28日光荣的应邀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10月26日被省水利科学研究
所聘请为业余研究员。12月27日宁安县人民委员会授予他为“发展水电土专家”称号。1960年
2月10日被评选出席省农业社会主义先进代表会议。6月获省人民委员会“为农村办电积极分子”
奖。1966年7月31 15被牡丹江水田机械化研究所聘请为业余研究员。1968年11月调到海林农机
厂当技术员。1969年调到农机研究所工作。

  1973年2月25日,中共海林县委员会、海林县革命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1
月4日于海林县农机科退休。1977年11月1日获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研究海林一号综合脱谷机取得显著成绩”奖。1982年 3月11日,因患急性脑溢血病故,终年
69岁。

  (四)杨恩彬

  杨恩彬(1930——1975),原名杨恩义,曾用名杨恩朴,汉族。原籍山东省巨野县,后迁居
于黑龙江省拜泉县。

  杨恩彬,家庭出身贫苦,靠扛活维持生活。只念了四年书。1943年(十四岁)时,在拜泉县
积善村永发屯(解放后改为积善区,新农村)加入过家礼教。1947年 6月于拜泉县参加革命工作。
1948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6月起,在拜泉县先后担任过土改工作队队员、组长,区农会委员,区委会宣传委
员,县委机关党总支副书记,区委会书记,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1951
年9月起,在原黑龙江省委办公室担任研究员;省委农工部担任组长、秘书。1955年4月起,在
中共宁安县委员会任县委副书记兼任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1957年 5月起,在中共穆棱县委员
会,先后担任过县委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县长,县委代理书记等职务。1963年 3月起,在中
共海林县委员会任副书记兼县长,1970年2月插队到密山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任密山县县长。

  在海林县委和政府工作时期,他几乎常年下乡,从不乘坐县政府的小汽车。春季背个兜,
夏季扛锄头,秋季拿镰刀,走公社、串大队,全靠步行。与社队干部同吃同住,与社员同甘共
苦。老年人说他是平易近人的“县太爷”。社员们说他是老八路作风的好县长。

  (五)姜振国

  姜振国(1930——1984)汉族,原籍辽宁省凤城县人。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林口县刁翎区政府秘书,共青团林口县委秘书、副书记、
书记,中共牡丹江地委政策研究室科级研究员,牡丹江市郊区沿江公社副书记、主任。中共牡
丹江市郊区委员会党校校长,林口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虎林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虎林
县委副书记。1982年3月,任中共海林县委书记,1984年1月,担任中共海林县委员会顾问。

  在30多年的革命历程中,刻苦学习并先后写了大量的心得笔记,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先进工作者。在任中共海林县委书记期间,坚决拥护并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
线、方针、政策,及时地把海林县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整党试点工作,打击经
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正确决策。在担任顾问工作期间,积极为县委工作出
主意,当好参谋,除努力做好分管的农业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工作。

  (六)狄忠学

  狄忠学(1927——1985)汉族,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胜利镇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 9月12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在五常县兰彩桥村小学念书,1944年在哈尔滨师道学校读书,1945年在五常县兰彩
桥村卖零工。1946年在五常县教师训练班学习。1947年 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五常县第三区中
心小学校任教师,中共五常县委宣传部任干事,中共五常县第四区委会任宣传委员,区委书记,
中共五常县委会秘书,宣传部部长。1954年 4月调省委工作,先后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党
员教育处任组长,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党员教育处任副处长,

  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宣传鼓动》编辑部任第一副总编,黑龙江省委主办的《党的生活》编
辑部任第一副总编。1963年12月任中共海林县委副书记。1967年 1月被揪斗,打成“走资派、
三反分子”关进“牛棚”,进行隔离反省。1969年 1月解除隔离反省,在海林县革委会待分配。
1975年 3月调到牡丹江地区农机研究所,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任副书记、副所长。1978
年12月27日,中共海林县委会,召开全县有线广播大会,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4年 1月
调回海林县人民政府任顾问。1985年3月21日病逝于海林县海林镇,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