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县志是记述一个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志书,它包罗万象,分历史、地理、
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多方面内容,为一县全史。
县志作为地方志的一种,既为当地人了解本土情况,也为执政者掌握地方情况所需。历代
统治者都重视县志的编修,将其视为“辅治之书”、“资治之书”。韩愈、寇准等人在任地方
官时,都曾索求“图经”(即地方志)借以了解地方情况。明、清时代的知县通过查阅县志了解
情况的,也不乏其人。一些有见识的地方官员,“以志为鉴”,以志“佐时务”。地方志书这
种资治作用,使我国在封建时代就形成了历代修志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地方志书编纂工作。50年代后期,全国修志工作兴
起。“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否定民族传统,大搞民族虚无主义,修志工作被迫
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保存历史文化,国家
重新开展全国性修志工作。编修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
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全国各省、市、县编纂具有时代
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新方志应当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有计划、
有步骤地进行。新方志应当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状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新方志
要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有助
于各行各业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新方志应能够用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
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本县遵照这些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编纂《林口县志》,经过20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修志
任务。《林口县志》即将出版问世,这是全县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年来,编写人员四处
寻访,深入调查,搜集素材,潜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次编写,力求编出一部高质
量的县志,其诚可敬,其志可嘉。
借阅稿之机,通览全志,感到此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党的四项
基本原则,融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地方性于一体,达到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
的基本要求。
《林口县志》正文分概述、大事记和30编。概述和大事记均为综述性文字,30编为专题分
述性文字,编、章前的无题序为综述性文字或引言。采用这种综述、分述相结合的记述方法,
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理解和把握书中内容,使读者既能在总体上对全志内容有一个概括性了解,
又能分别了解各类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书前凡例阐明了本志编纂体例和行文规则,书后附录对
正文起补充、印证和说明作用。
《林口县志》是本县第一部志书,为开创性作品。此书系统地记述了林口县域自然和社会
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丰富、广泛、真实、具体,是了解县情的百科全书。
书中记述了县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科教文体卫、社会生活和人物
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时间上限起自事物发端,下限断在1992年,为各行各业的全体干部、
职工提供了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是全县各级干部提高政治远见,进行科学决策,增
长知识才干的必备读物,也是全县各界人士察古通今的资料宝库。
志书集中反映了林口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清代,葛成隆领导黑背金矿工人起义,举起反
抗清朝封建统治的大旗。抗日战争时期,县域成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各族各界爱国同胞团
结一心,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郭铁坚、杜吉臣等许多人家全家参加抗日军队,聂开荣、
黄桂清等许多人家成为接待、掩护和救助抗联战士的保垒户。冷云、杨贵珍等八位巾帼英雄用
年轻的生命,满腔的热血,谱写了闻名中外的“八女投江”英雄史诗,可歌可泣。解放战争时
期,县域作为后方根据地,广大人民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许多青年参军参战,从东北剿
匪开始,一直打到海南岛,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建国后,林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
人物。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向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
育的良好的乡土教材。
我相信,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林口县志》必将
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出积极的资政育人作用。
由于此次修志为本县首创性工作,涉及年代久远的资料颇感缺乏;近期资料虽然比较丰富,
但繁杂无章,相互矛盾的情况多有存在。尽管编写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整理和鉴别工作,疏漏
之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林口县人民政府县长 梁 桥
林口县志编委会主任
199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