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1907年
1647年—1907年
1647年(清顺治四年)
设牛录章京驻防宁古塔(今宁安)地区,县域归其所辖。
1653年(清顺治十年)
升宁古塔牛录章京为昂邦章京,县域辖于宁古塔昂邦章京。
1662年(清康熙元年)
升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将军,县域辖于宁古塔将军。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治所由宁古塔迁往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吉林将军下设宁古塔、
三姓(今依兰)副都统,县域分辖于宁古塔副都统和三姓副都统。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三姓洪水成灾,饥民风闻黑背(今属双丰乡)出沙金纷纷前往黑背大川一带淘金糊口。至1862
年,黑背一带淘金者达万人以上。
1863年(清同治二年)
1月 13日 葛成隆与李玉、董任田等人领导三姓金矿(今黑背金坑旧址)工人发动反清起义。
义军分兵三路:一路进攻乌斯浑卡伦城,一路攻打黑瞎子沟,一路逼进漂阳河。沿途农民、矿
工群起响应,迅速发展到万人左右。14日,在三姓城外与清军作战受挫,军师董任田阵亡,葛
成隆受重伤退回黑背金矿。
2月 27日 清政府令吉林将军景纶调集重兵剿除葛成隆,同时,命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派兵
配合,勿使葛众闯入黑龙江地域。
3月1日 葛成隆率 200余人,在罗家窝棚同官军作战再次失利。16日,葛成隆率残部百余
人转移到兴凯湖一带。
4月16日 葛成隆兵败被俘,28日在吉林(今吉林市)被杀害。
1875年(清光绪元年)
4月 孔广才、阎兆仁、李春领导三姓金矿 (包括今黑背金矿区)工人发动反清起义。6—9
月,起义军攻克崇古尔库、乌斯浑河口等驿站,攻占巴彦苏苏,攻打呼兰、宁古塔、阿勒楚喀
等地。清政府命奉天、黑龙江方面派兵协助吉林将军合击起义军。10月,起义军失败,余部坚
持斗争到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1880年(清光绪六年)
清政府派左副督御使三品卿吴大澂赴吉林帮办边防事宜,在东北开展“移民实边”,驻军
屯田,编练近代化边防军。
1881年(清光绪七年)
吴大潋决定重点开发三姓至宁古塔一带(包括林口县域),向朝廷奏请与俄接壤处全部开垦,
三四十里建一屯,招民居住垦耕,屯田实边,巩固边防。同时开辟了宁古塔至三姓驿道,拨兵
员驻守。这条驿道属吉林东北线站道,中途设 9个驿站。县域有莲花泡(今莲花乡莲花村)、小
巴彦苏苏(今三道通乡江东村)、乌斯浑河口(今刁翎镇东岗子村西) 3个驿站,共驻驿兵45人,
其中哨长1人。此后县域逐渐进入垦荒盛期。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吉林将军在黑背设查局,派员征收金税,并检查偷漏税者。 4月,成立三姓金矿局,将黑
背、东沟两地金矿收归官办。金矿局按采金量抽收三成为金税。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吉林将军长顺向朝廷奏报金矿分布情况,指出三姓地区金矿最盛,黑背沟为著名金矿之一。
3月,黑背、东沟金矿转为官督商办。
五虎林(今五林)地区发现沙金,在五虎林北沟、苇子沟、烟筒砬子、仙人泡、四人沟、白
草沟、柳树河子(今柳树乡柳树村)、土豆甸子(今柳树乡土甸村)等地开始有私人采金。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俄人沿中东铁路向附近地区活动。在此期间,俄人霸占五
虎林、凉水泉子等 4处金矿,强行开采。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经中俄协商后,收归吉林
将军官办。有采金人员近200人,年产黄金1 000两。同年,黑背、东沟金矿再次转为官办,有
采金人员100人左右,年产黄金6 000两。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4月20日 清政府决定东三省改制,颁发新官制。废将军制,置行省,县域为吉林行省(治
所今吉林市)属下的依兰府和宁安府分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