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932年
1913年—1932年
1913年(民国2年)
1月 23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教令:为划行现行官厅组织,将各道官员改为观察使,各府、
厅、州名称一律改为县;各县建立行政公署,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县域为吉林省属下的依兰、
密山、穆棱、方正、宁安等县分别辖治。
年内 三道通首创私塾,由张巨能、王省三任教,此为本县小学教育开端。
1918年(民国7年)
9月 15日 经吉林省公署批准设勃利县。今亚河、古城、林口、中兴、龙爪等乡镇全部和
建堂、宝林等乡部分地区从依兰县划归勃利县辖;今奎山乡部分地区由穆棱县划归勃利县辖。
年内 刁翎万昌德、裕盛永油坊开业,此为本县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1925年(民国14年)
春 依兰县知事王世选带衙役巡察境内风土人情,自依兰城循旧驿道,沿江南行。经滚兔
子岭时,见道路崎岖,山势峻峭,行人在古驿道上攀崖越岭行进,上倚绝壁,下临大江,稍有
不慎失足,非坠崖沉江即滚岭伤身。于是召集附近一带石匠,在险要路段上凿出 151级石磴,
并设置栏杆扶手,方便来往行人。
此后,这条路一直为民间沿用,莲花、三道通两地居民受益较多。
1926年(民国15年)
中共北满地委派杜省吾到牡丹江开辟工作,以牡丹江为基地向宁安、海林、五虎林和穆棱
等地发展,在林业工人和金矿工人中开展工人运动。年末,杜省吾来到五虎林金矿,对工人进
行争生存、护国权教育。
五虎林已有中共党员活动,后来建立了中共五虎林支部委员会。
1927年(民国16年)
勃利县修筑梨勃官道,自勃利至梨树镇(今属穆棱县),经过今青山、亚河、古城、林口、
白草沟,总长102公里,林口县域80公里。1928年竣工。
1928年(民国17年)
三道通私塾转为官办小学,由李润堂、李积山任教,此为本县第一所官办小学校。
俄国人在今虎山、振兴、永胜、植场、土甸等地使用拖拉机耕作,链轨、胶轮式都有,俗
称“火犁”。
1929年(民国18年)
6月 今古城一带有张兴一、刘忠达、吕振宇等人创办兴达火犁有限公司,购进30马力“火
犁”两台,当年开荒1.8万亩。
年内 老中医尹树乾在刁翎地区行医,医术高明,深得群众信赖,许多患者慕名求医。此
为本县最早的知名医生与医务活动。
1930年(民国19年)
9月 中共五虎林支部委员会有党员10人左右,隶属中共宁安县委领导。
年内 龙爪沟一带土地开发进入盛期。
北兴村(今属五星乡)创办靠山国民学校,此为本县少数民族(朝鲜族)教育之始。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
3月 12日 中国国民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在五河林(今五林)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抗日作战
计划。会上李延禄补充团主动承担了阻击敦化北犯之敌的任务。
5月30日 宁安、海林、五河林群众举行反满抗日示威,纪念“五卅”运动7周年。
8月 驻防刁翎地区的吉林自卫军李杜所部李华堂部队,在小土城子(今属依兰县) 收编地
方大排队及部分山林队,在兴隆镇(今刁翎)组建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李华堂任支
队长,下属3个营,共400余人。该支队此后活动在兴隆镇、土城子、三道通、五道河子、小江
沿(今属依兰县)一带,以抵御日伪军保卫地方为主要任务,是县域最早组织起来的地方抗日武
装队伍。
年内 西医传入林口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