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层

第二节 地层



  

  县域地层包括上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层次,其分布特点是:上太古界一元
古界分布广泛,由一套变质岩系组成;古生界缺失;中生界分布零星,由一套含煤的火山——
沉积岩系组成;新生界出露较少。

   一、上太古界

  上太古界麻山群在县域出露,主要分布在龙爪山—大云山一带;麻山群的变质岩自上而下
为片岩、石墨片岩、大理岩、变粒岩、透辉大理岩、辉石变粒岩、片麻岩、含紫苏辉石麻粒岩、
斜长透辉变粒岩、角闪透辉斜长变粒岩、大理岩、石墨透辉大理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成
了片麻岩——麻粒建造。

  麻山群地层含石墨、大理岩、硅线石矿床。现已开发利用的矿床有:龙爪的硅线石、大云
山的大理岩、六合的石墨等。

  (一)西麻山组(Ar2X)

  主要岩性为紫苏麻粒岩共生的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角闪透辉斜长变粒
岩、透辉石榴岩等,总厚度6 436米。主要分布在奎山一带。

  (二)余庆组(Ar2Y)

  余庆组相当于1:20万区调鸡西幅的余庆段、兴开段、石场段。主要岩性:下部以包括混合
花岗岩在内的各种类型混合岩为特征;中部以石墨片岩、石墨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为特点;
上部以大理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夹混合花岗岩为主。总厚度大于2 652 米,主要发育
在余庆、西三阳一带。

   二、下元古界

  下元古界在县域主要为兴东群的大盘道组和建堂组。兴东群由石英片岩、变粒岩、大理岩、
混合岩等组成。下部混合岩与变粒岩、石英片岩互层,变粒岩与大理岩互层;中部含石墨大理
岩,局部含磁铁石英岩、磁铁矿;上部以各种混合岩为主夹变粒岩、片麻岩或含少量的大理岩。

  (一)大盘道组(Pt1dp)

  该组相当于区调报告的柳毛组,分布于小盘道—大盘道—刁翎一带;岩性主要为大理岩,
夹多层红柱石二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岩或变粒岩;含多层含铁石英岩或磁铁矿。总厚度1 496
米,与上覆的建堂组为连续沉积。大盘道铁矿、大盘道大理岩矿均产于此组。

  (二)建堂组(Pt1j)

  分布于青山、建堂、三合屯一带;岩石特征以混合岩占绝对优势,条痕状混合岩为主,斑
状混合岩、条带状——条纹状混合岩次之。主要变质岩有含硅线石红柱黑云片岩、含石墨钠长
浅粒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母片岩、变粒岩等。厚度2 355米。

   三、中元古界

  黑龙江群,周家屯组 (Pt


粒岩、石墨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云母片岩、透闪石白云质大理岩、大理岩等。

   四、上元古界

  上元古界在境内发育很少,主要分布在西北牡丹江西岸与海林、方正县交界处;出露的主
要为张广才岭群( Pt3zh);主要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透闪大理岩、
红柱黑云片岩、石榴硅线片岩及各种混合岩。

   五、中生界

  (一)三叠系

  凤山屯组(T3f),分布在莲花乡牡丹江沿岸,出露面积小; 其岩性为流纹岩及含砾凝灰岩、
凝灰角砾岩夹凝灰沙砾岩和安山质凝灰熔岩。

  (二)侏罗系

  滴道组(J3d),只在青山有少量出露;由底部砾岩、中细粒砂岩为主夹层凝灰砂岩组成。

  (三)白平系

  城子河组 (K7c),分布在青山一带;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底部为不稳定的砾岩层,岩石
多为中粗粒硬质砂岩及数层可采煤,为一正常陆相沉积为主的煤系地层。为本县主要含煤层位,
厚约700米。

  穆棱组(K1m),分布在青山、古城、林口、柳树等地; 主要岩石为灰绿或灰白的细砂岩、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凝灰岩及可采煤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厚约900米。

  东大岭组(K1d),只在虎山有零星出露, 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主要岩性为米黄色、茶褐
色流纹岩及少量的凝灰岩。

  猴石沟组(K1—2h),分布在柳树河子一带,出露面积较小;其岩性为砂岩、砾岩夹页岩。
厚约2 000米。

   六、新生界

  (一)第三系

  黄花组(E1—2h),分布在五星、五林、柳树一带;下部为一套以河流相为主夹湖相的粗碎
屑沉积建造,中部过渡为湖沼相含煤建造,上部又转为河流相为主的粗碎屑建造;主要岩性为
砂岩、粉砂岩、页岩和煤层,上部砾岩夹泥岩、粒土岩、油页岩和褐煤层。

  (二)上新统

  鸡东玄武岩(BN2j),主要分布在林口镇东部;主要岩性为气孔状杆栏玄武岩和粗玄岩。

  (三)第四系全新统

  河床与低河漫滩堆积(


砾堆积物及湖沼相堆积的泥炭等。黑背、双等地的沙金即赋于此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