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状况 一、暗棕壤
暗棕壤在县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共8 837 91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82.81%,其中耕地
955 081亩,占暗棕壤面积的 10.81%;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东部和西部中低山区,在中南部
丘陵台地及岗包也有分布。
暗棕壤是在暗棕壤化成土过程下形成的一类土壤,由于成土条件和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
又分典型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 3个亚类。该土壤母质主要为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及坡积洪积物。土壤质地粗糙,通气透水性好,水气适中,热潮易发小苗,但养分总贮量少,
作物生长后期易脱肥,产量低,适宜于各种林木生长。垦前植被即是红松、云杉、柞树、白桦、
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耕地垦殖已久,坡度较大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二、白浆土
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和西南部丘陵漫岗台地和山地缓坡处,包括亚河、奎山、龙爪、
朱家、五林和柳树等乡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面积515 99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84%,其
中耕地430 256亩,占白浆士面积的83.38%。
白浆土是在白浆化成土过程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土壤,由于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又分白浆
土和草甸白浆土两个亚类。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或洪积物,垦前植被为柞、桦、杂木林及
疏林地草甸植物。此类土壤肥力较低,通气透水性不良,热协调性差,农作物产量不高。低平
地方的白浆土发展水田可扬长避短,成为较好土壤。
三、草甸土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地,除林口镇和双丰乡之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但集中分布
在亚河、五星、三道通和刁翎4个乡镇。面积290 807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72%,其中耕地92
793亩,占草甸土面积的31.91%。
草甸土是在草甸化成土过程下形成的一类土壤,由于地形和地下水等成土条件不同,以及
附加成土过程的作用,又分为典型草甸土、潜育草甸土两个亚类。土壤母质多为河流冲击而形
成的沉积或洪积物。垦前植被为湿生性小叶樟、沼柳、丛桦、三棱草植物群落。此类土壤养分
贮量大,适宜耕作,农作物产量高,是全县最好的一类土壤。
四、沼泽土
沼泽土分布在地势低洼、地表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处,在县内分布较广,除林口镇、中兴乡
外,其他乡镇均有零星分布。面积533 51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其中耕地82 731亩,占沼
泽土面积的15.51%。
沼泽土是在沼泽化过程作用下发育而成的一类土壤,由于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沼泽土又
分为草甸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 3个亚类。成土母质为冲积沉积物,质地较
为黏重,持水性较强,垦前植被为喜湿性苔草和芦苇等植物群落。此类土壤养分贮量高,但因
地势低洼,需注意排水防涝,提高地温,才能使农作物高产。
五、泥炭土
泥炭土主要分布在柳树、宝林、龙爪、古城、朱家等乡镇的低洼地。面积 185 591亩,占
土壤总面积的1.74%,其中耕地20 831亩,占泥炭土面积的 11.22%。县域泥炭土均属低位泥炭
土亚类,土属为草本低位泥炭土,泥炭层较厚,营养物质含量丰富,耕作条件大致与沼泽土相
同。
六、河淤土
河淤土主要分布在三道通、莲花、建堂、刁翎、朱家、古城等乡镇。面积 250 046亩,占
土壤总面积的2.34%,其中耕地130 115亩,占河淤土面积的52.05%。
河淤土主要由江、河水冲积而成,在江河两岸呈零星分布。根据形成时间、植被条件及附
加成土过程的差异,县域河淤土又分为生草河淤土和草甸河淤土两个亚类。此类土壤中受河水
泛滥影响大的适宜植树造林;底土为草甸土的适宜耕作,产量较高;底土为砾石的,农作物生
长性能差,产量低。
七、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在各乡镇的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冲积平原和山间平地,五林、五
星、龙爪、建堂、朱家等乡镇分布面积较广。全县共58 120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4%。
水稻土是自然土壤或旱耕土壤经过长期淹水种稻发育而成的一类土壤。按其前身土壤类型
不同,划分为白浆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沼泽土型水稻土及河淤土型水稻土 4个亚类。
县域种植水稻仅有60多年历史,且为一季稻,淹水时间短,水稻土不典型,仍保留原土壤类型
基本特征。(附图1—11)
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