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古城镇

第二节 古城镇



  

  古城镇总面积72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 666.2亩。全镇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40 956
人,其中汉族占91%,满族占6.27%,朝鲜族占 2.2%;1992年末31 365人、7 341户。镇政府下
辖1个街道办事处、23个行政村。镇政府和省属林口林业局均驻古城村。

   一、地理环境

  古城镇地处县域中部,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偏东9公里处;东经130°17′,北纬45°21′。
镇区四至与两县 7乡接壤:北偏东接勃利县,西南接海林县,北接建堂乡,西北接莲花乡,东
接亚河乡,东南接奎山乡,南接中兴乡、龙爪乡,西南接宝林乡。

  镇区大部分处在丘陵漫岗地带,境内最高山峰是大石砬子山,海拔 969米,位于镇区北偏
东与建堂乡交界处。全区四周高,中间低,成为河流汇集地,水系发达。乌斯浑河由南向北从
境内中部穿过,沿途汇集马路沟河、亚河、湖水东沟河、大马当沟河等支流。境内还有红旗水
库和东沟水库。水域面积8 160.6亩,其中河流水面6 956.9亩,水库水面 412亩。有效灌溉面
积1.1万亩。

  镇区有林地面积749 256.7亩,其中人工林101 925亩,全区森林覆盖率68.8%。

  主要矿产有煤、金、大理岩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除小河北、湖北、大砬子等 8个村屯属低山冷凉湿润霜冻区外,其他
村大都处在温凉半湿润易旱区。高于或等于 10℃年活动积温2 400—2 500℃,80%积温保证率
2 200℃;年降水量520—550毫米;年日照2 550—2 650小时;无霜期 125—130天,初霜日平
均出现在 9月中旬末;生长期130—135天,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需要。春季雨水较少
易旱,夏季雨水较多,适宜农作物生长。主栽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烤烟等,多为
早熟品种。

  牡佳铁路、鹤大公路和方虎公路均从镇区通过,形成全镇交通的主干线,为该镇经济发展
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历史概况

  古城镇开发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今古城镇政府所在地和湖水一带存有古城遗址 3处,
为古城镇古城、乌斯浑河古城和湖水古城。唐代渤海国郢州所辖白岩县治所可能就在古城镇古
城遗址。湖水古城则为辽金时期

  文物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古钱和人们生产、生活所用器物。可见从唐代到辽金,
该地曾闪耀过古代文明的光辉。

  清代,满族人进关建立清朝,这里人去城空,人类活动一时沉寂下来。清末民初,随着大
量流民进入东北垦荒,这里重新获得开发。从今龙爪经林口到古城,当时称龙爪沟。这一带在
清末就有人“开荒占草”。垦荒者一般从“三姓”领取地照,然后来乌斯浑河两岸垦荒定居。
至1913年,龙爪沟一带移民住户达 445户。来此垦荒的流民多来自辽宁、吉林和山东省。1918
年9月,勃利被正式批准建为三等县,设 3镇8乡29屯,古城镇即为三镇之一。这时的古城镇已
经发展成为人烟比较稠密的集镇,镇中有几处商业店铺和大车店。

  沦陷时期,1936年 1月,图佳铁路林勃段建成通车,设古城镇车站,由于交通便利,该镇
发展加快。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古城镇设立营林署,负责管理和经营林口县域中部和北部的森
林采伐事务;主要管辖青山、湖水、西北楞、青沟子、山东会和四道河子等 6个森林事业所。
营林署建有从古城镇到西北楞的森林小铁路,还拥有一些运材汽车和马车,使古城镇成为日本
人掠夺本县木材资源的一个重要基地。1940年在古城至西北楞的25公里森林铁路上有 6台机车
往来运输,每天发出红松方材20节车皮。至解放前夕,铁路附近森林中的优质木材已被日本人
掠夺殆尽。此时期,日本侵略者还在古城镇修建了飞机场、制造细菌武器的细菌工厂和兵营,
驻扎大量军队,并设立警察署加强统治。古城镇又成为日本侵略者重要军事基地之一。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古城镇人民努力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经过40余年艰苦奋斗,古城镇各行各业都取得很大发展。

  在农业上,194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 000亩,其中粮豆薯71 022亩,经济作物 322亩;粮
豆薯总产量5 143.5吨,亩产72.4公斤。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增至91 425亩,其中粮豆薯80 625
亩,经济作物7 095亩;粮豆薯总产量和亩产分别增至18 419吨、228.5公斤。总产和亩产分别
是1949年的3.58倍、3.16倍。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1 413.3万元。

  在工业上,该镇已发展成为林口县森林工业基地;省属森工企业——林口林业局驻在镇内。
该局采伐营林相结合,以确保森林永续利用。自解放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木材和木制产品外运,
成为本县木材集散中心。该镇还有水泥、白灰、酿酒、化工等县属工业企业。其中水泥工业展
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酿酒业在该镇已有60余年历史,酒
厂至今已经生产过几十个品牌的白酒,酒质醇厚,受到消费者好评。80年代以后,该镇乡镇工
业发展迅速,兴办有煤矿、白灰厂、铸件厂、木器厂、机加车间、木耳菌场、砖瓦厂等10余家
镇办企业。该镇乡镇工业总产值1958年仅有14.7万元,1980年增至214万元,1992年达719万元,
其中镇办工业126万元,村办工业593万元。1992年的乡镇工业总产值是1958年的48.9倍,1980
年的3.36倍。

  在商业上,该镇在民国初期就有商业店铺;沦陷时期有天增厚、万福隆、日思恒、宏兴隆
等商号。建国后,大力发展集体商业,至1963年全镇有商业店铺15家,其中门市部两家,分销
店两家,代销店10家,饮食服务业店铺 1家;从业人员89人。80年代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允许私人经商,该镇商业集体、个体一起上,发展迅速。至1992年,全镇商业店铺已有 242家,
其中集体45家,个体197家;从业人员619人。实现利税94.2万元,是1986年的1.9倍。

  在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解放前夕该镇仅有小学 4所,学生数百名;私营诊所、药店
各 1家;没有专门的文化设施。建国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逐年发展。至1992年,全镇已
有中学3所,学生1 086人;小学19所,学生4 153人;中小学教师166人。有镇中心卫生院 1所,
医护人员33人;各村均办有卫生所(室),有乡村医生30余人;省属林口林业局有林业医院 1所。
有镇电影院1个,流动电影放映队15个,镇文化站1个,镇广播电视站 1个,林口林业局电视转
播台1个,县电视转播台也建在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