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刁翎镇
第三节 刁翎镇
刁翎镇总面积413.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 986.8亩。全镇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8 631
人,其中汉族占94%,满族占5.6%;1992年末27 649人、6 167户。镇政府驻地刁翎村,下辖两
个街道办事处、23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刁翎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 45°46′。镇区四至北
与依兰县接壤,东北连接双丰乡,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乡相连。
该镇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小部分处于河谷川地平原区。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西南端
与三道通乡、建堂乡交界处的小锅盔山海拔 886米,是全镇最高点。乌斯浑河从镇区中部纵贯
全境,沿途接纳源发河、湖里信子沟河、马蹄沟河等大小支流后,在镇区北端东岗子村西注入
牡丹江。牡丹江、乌斯浑河等大小河流为该镇带来丰富的水利资源。镇区建有刁翎灌区,灌溉
总面积可达2.28万亩,使乌斯浑河两岸10余村受益;还有“八一”水库,库容量60万立方米。
全镇水域总面积8 886.4亩,其中河流水面7 207.2亩。
在乌斯浑河两岸河谷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千顷良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使该镇素享
“鱼米之乡”美称。
镇域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312 444.9亩,森林覆盖率50.4%;林口林业局在此设
有刁翎经营所、先锋林场,从事林业经营。该镇主要矿产有沙金和泥炭。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镇属牡丹江沿岸温和湿润易发生洪涝气候区。土质以暗棕壤、沼泽
土和草甸土为主,黑土层厚30厘米以上,肥力较高。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500—2 600℃,
80%积温保证率2 300℃;年日照2 600小时;年降水量540—570毫米;无霜期 125—135天,初
霜日平均在 9月中旬末至下旬出现;生长期130—140天。该镇是本县重点产粮区,主栽作物有
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烤烟等。
林刁公路是连接刁翎与林口的交通主干线。县城至刁翎或经过刁翎每日有 5车次客运班车。
通过该镇公路总长77公里。
二、历史概况
从考古发现情况看,今刁翎镇域在金代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今镇区北部东岗子村西有一
处古城遗址,称乌斯浑河口古城(旧称小城子)。该城北临牡丹江,东濒乌斯浑河,地理位置险
要,水陆交通方便,是古代民族生息的理想环境。此城筑于金代,并为后代所沿用,出土有生
产、生活用具和崇祯元宝、乾隆通宝等古钱币。清代为乌斯浑河卡伦城,是重要的军事城堡,
1863年(清同治二年),葛成隆率黑背金矿工人起义军曾攻克该城。1875年(清光绪元年),设立
宁古塔至三姓的牡丹江沿岸驿道骑邮。小城子为乌斯浑河口驿站,驻有哨长 1人、驿兵15人,
下辖莲花泡(今莲花乡莲花泡村)和小巴彦苏苏(今三道通乡江东村)两个驿站。清末,由于黑背
金矿区(今双丰乡至刁翎镇)黄金开采业兴起,刁翎地区居民增多。民国初期土地开发日盛,垦
荒流民不断迁入,刁翎地区商业兴起。1928年兴隆镇有于敬久经营的杂货店,兼营油坊和烧锅
(酒坊),商号天德长。此外,还有两家小杂货铺、一家粮店,游商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
沦陷时期,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兴隆镇。1933—1935年,日伪军在此地区连年归屯,成
立集团部落,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残酷地屠杀中国人民,制造“无人区”。
伪满政权在刁翎大量驻军,设立警察署,镇压抗日爱国军民。在今刁翎小学井沿东、油米厂(原
刁翎西门外)、 得胜村、治安村、样子沟村等地均设有日军兵营;在今刁翎小学井沿西设有日
军电台,在原兴隆镇南门东侧,建有飞机场。此外在今东岗子村等地还有伪满森林警察队和伪
军营驻扎。伪满政权除了将刁翎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强化法西斯统治外,还大肆掠夺刁翎地区
的黄金资源。1935年日本人建立采金株式会社驻兴隆镇矿业所,强化采金,实行掠夺式开采。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兴隆镇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抗日救国会。
许多人家全家上山抗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所谓全屯“通匪”的情况成为刁翎地区的普遍现
象。工商界、社会上知名人士也都有爱国赤心,他们同情抗日军民,以秘密形式积极参加抗日
救国活动,经常给抗联队伍送粮食和衣服等大量物资,传递军事情报。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刁翎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当
时,四河子(今四合)、半方地、东沟、三家子、徐家屯、战家子(今属双丰乡)等村屯都是抗联
队伍经常宿营的村落。今小锅盔山、东升林场(位于今双丰乡与勃利县交界处)等地曾有抗日联
军密营。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曾与三军一师一团及其他抗日部队联合攻克南刁翎
(今得胜),大震抗日军威。抗日联军在刁翎地区与敌人进行大小激战百余次。著名的“八女投
江”英雄事迹就发生在三家子村东北的乌斯浑河畔。“八女”中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和王
惠民都是兴隆镇人。兴隆镇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刁翎地区是剿匪斗争重点地区之一。中共领导的合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
部队在刁翎人民密切配合下,1946年2—10月,先后3次围剿刁翎地区国民党土匪武装,歼灭数
千匪兵。取得剿匪斗争胜利后,土改工作团和武装部队进驻刁翎镇,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发动
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进行反奸反霸斗争,使广大人民当家做主人。
1947年1月1日,根据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一度准备撤出哈尔滨、佳木斯,
上山打游击,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此中共合江省委在刁翎地区设县,作为后
方根据地,县城设在刁翎村。县政府相继设立秘书室、公安局、民政科、农业科、财粮科、教
育科等工作机构。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连连取得重大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便于解放区
的行政管理,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小县重新合并为大县。1949年1月6日,根据东北行政委员
会命令,刁翎县撤消,所属区域并入林口县。
建国后,刁翎镇作为林口县人口较多的一个集镇,仍然发挥着县域北部地区中心集镇的作
用。由于北部地区不通铁路,交通不便,在这一带居住的人们以刁翎镇为商贸中心。作为货物
集散地,该镇商业活跃,赶集人多,市场热闹。这从民间“刁翎甸子赛北京”的说法中也可见
一斑。
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该镇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都不断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在农业生产上,1959年全镇耕地播种面积71 134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4 485亩,总产
量8 408.5吨,亩产130.4公斤。1992年全镇耕地播种面积85 695亩,是1959年的 1.3倍。其中
粮豆薯播种面积76 200亩,总产量16 579吨,亩产217.6公斤,分别是1959年的 1.18倍、1.97
倍、1.67倍。在农业多种经营方面,1985年多种经营收入436万元,1992年增至1 195万元,增
长1.74倍。
在工业生产上,解放前,该镇只有小型油坊和烧锅;解放以来陆续兴办了油米加工厂、铁
木加工厂、砖瓦厂、农机修理厂、煤矿等乡镇企业。乡镇工业总产值1980年实现64万元,1992
年增至2 163万元,实现利税176万元。
在商业上,该镇1992年已有商业店铺430家,从业人员450人,实现利税46万元,分别是1986
年的3.9倍、3.75倍、2.3倍。
在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该镇解放前只有1所小学,1家中药铺。1992年已有中小学21
所(中学与小学附设中学班的10所);中学生1 339人,小学生4 035人,教师 266人。有镇中心
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9人;村卫生所19个,村医35人。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5个,镇影剧院1个,
镇文化站1个,镇广播电视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