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林镇
第四节 五林镇
五林镇总面积25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 974.9亩。全镇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7 021
人,其中汉族占90.7%,满族占5%,朝鲜族占3.9%;1992年末25 723人、7 125户。镇政府驻五
林村,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19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五林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76.5公里处,东经129°46′,北纬 44°48′。镇区北与朱
家镇接壤,东与柳树乡相连,南与五星乡毗邻,西南与海林县柴河镇相接,西北与海林县头道
林业经营所为邻。
该镇处于五林河下游地带,大部分地区属丘陵漫岗区,小部分地区属低山区。境内最高点
是与柳树乡交界处的东大顶子山,海拔691米。五林河从镇区中部穿过,沿途汇集青北沟河、
马西沟河、金场沟河、陈堡沟河等支流。境内有两座小型水库、两个提水站,还有拦河坝等水
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水域总面积3 246.8亩,其中河流水面2 461.6亩,水库水面350.3
亩。
有林地面积150 240.9亩,森林覆盖率39.6%。主要矿产有沙金、岩金、白土、油页岩、煤、
泥炭等,其中五河村白土为著名矿产,该土纯白细腻,耐高温,是陶瓷工业上好原料。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镇五林河沿岸河谷地带属温和湿润易发生洪涝区,丘陵地带属温凉
半湿润易旱区,低山区属冷凉湿润霜冻区。高于或等于 10℃年活动积温2 300—2 600℃,80%
积温保证率2 100—2 300℃;年日照2 550一2 600小时;年降水量 500—570毫米;无霜期120
—135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中旬至下旬;生长期125—140天。
主栽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红小豆等。此外,
还有木耳、蘑菇、药材、蕨菜等土特产。该镇红小豆、蕨菜驰名中外,是我国对外贸易商品之
一。
镇区交通方便,牡佳铁路和鹤大公路从镇区中部通过。每日有牡佳、哈东(东方红)、牡鸡
(鸡西)、牡密(密山)等铁路和公路客车经过。
二、历史概况
五林镇处于五林河下游地带,沿河两岸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明代,这里曾设法因河、
甫儿河等卫,屯兵驻守,同时兼管地方行政。清代,实行封禁政策,这里一度荒无人烟。清末
民初,放荒招垦,流民迁入,土地重新开发,今五河、五林等村形成。1930年前后,已有一些
商业摊床、杂货铺和饭馆。
沦陷时期,1933年五林有商业店铺33家,从业者 200人。1935年铁路修到五林村,设青林
火车站。铁路的修建使此地发展加快,居民日益增多,很快成为宁安县重要集镇。
此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五林地区的黄金矿产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日本人在五河设利源金矿
公司,雇用采金矿工多时 300余人,年产黄金1 200—1 500两。1936年日本人设立多地组金矿
局。1938年“利源”、“多地”合并,改称满洲五河林采金会社,年产黄金5 000两以上。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2月,五林地区单独设县,五林为县治所在地,发挥着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作用,直至1948年五林县撤消。
建国后,五林镇各行各业都获得很大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五林公社有耕地77 790亩,
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74 793亩,总产6 506.5吨,亩产 87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85 605
亩,总产22 117吨,亩产258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1.14倍、3.4倍、2.97倍。80年代以后,该
镇农业多种经营发展迅速,1985年全镇农业总收入1 783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684万元,占
总收入的38%;1992年,多种经营收入增至1 64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0%,增长12%。
在工业上,解放前,五林地区仅有黄金开采业和油坊、粉坊等手工业作坊。解放以来,除
黄金开采继续进行外,还相继兴办了中直企业五林油米厂,县营企业五林陶瓷厂、陶土矿、林
场、农具厂、砖瓦厂,乡镇企业陶土矿、砖厂、煤矿、水合硅酸铝厂(白土粉厂)等工业企业。
1980年,该镇乡镇工业总产值86万
元,实现利润23万元,从业人员349人。1992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增至400万元,实现利税
30万元,从业人员400余人。
在商业上,六七十年代,该镇仅有商业网点10余个,从业人员不足百人。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改革流通体制,执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商业、饮服业店铺逐年增加。
1986年全镇有商业饮服业店铺160家,其中集体12家,个体148家,从业人员 188人,实现利税
72万元。至1992年,店铺总数322家,其中集体28家,个体294家,从业人员 390人,实现利税
186万元,分别是1986年的2倍、2.3倍、1.99倍、2.07倍、2.58倍。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该镇仅有两所小学,学生500人,教师 10余人;有私
立医院1所,中药铺(兼坐堂行医)1家。1992年全镇有中学 1所,小学17所(有些兼办初中班);
中学生1 038人,小学生3 063人,教师300余人。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5个,医务人
员约60人。有镇文化站1个,镇广播电视站1个,电影院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