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朱家镇
第五节 朱家镇
朱家镇总面积37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 381.8亩。全镇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4 289
人,其中汉族占89.7%,满族占5.6%,朝鲜族占 4.36%;1992年末23 873人、5 609户。镇政府
驻朱家村,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26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朱家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68.5公里处,东经129°51′,北纬 44°52′。镇区北与淘
林县接壤,东北与宝林乡相邻,东南与柳树乡相接,南、西南与五林镇毗连。
该镇处于五林河上游地带,西北与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丘陵漫岗区。宜耕地99 040亩,
宜林地363 179亩,宜草地 23 973亩,多分布在五林河上游两岸和大楚山以南的丘陵漫岗区。
镇区最高点为北端大四砬子山,海拔 715米。五林河从镇区东南部穿过,沿途汇集柳树河子、
嘎库河、牛心河、大碱沟河、朱家沟河、小碱沟河等支流。境内筑有牛心、大碱、站前、太安
和碱北等水库。水域总面积5 472.5亩,其中河流水面3 786.5亩,水库水面 1 113.9亩,库容
80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万余亩。
该镇北部林业资源较丰富,有林地面积261 026.1亩,森林覆盖率46.8%;县林业局设有大
碱林场。地下矿产主要有花岗石材、高岭土、泥炭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镇丘陵漫岗区为温凉半湿润易旱区,山区为冷凉湿润霜冻区。高于
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100—2 500℃,80%积温保证 率2 100—2 200℃;年降水量520—570
毫米;年日照2 500—2 650小时;无霜期105—130天,初霜日平均在 9月上旬末至中旬末出现;
生长期110—135天。主栽农作物有大豆、玉米、谷子、小麦、水稻、烤烟等。
牡佳铁路和鹤大公路在镇区东南部通过,为经济发展带来方便的交通条件。
二、历史概况
清末1911年(清宣统三年)前,今朱家镇政府驻地处即形成村屯,称朱家沟。
沦陷时期,1936年图佳铁路建成,在此地设仙洞车站。此时期,从朱家沟(仙洞)至二道河
子(今属海林县)还铺设了森林轻轨铁路,专门负责木材运输。铁路的兴建加快了此地的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日本侵略者对这里森林资源的掠夺。至解放前夕,镇域铁路沿线一带优质木材已
被日本侵略者掠夺殆尽。
解放战争时期,此地是剿匪斗争的重点地区之一。牡丹江与合江军区部队在这里消灭了国
民党吉林先遣军第十一师四十团张德振匪部。同时也有百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朱家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生产,发展经济,各行
业都取得很大成绩。
在农业上,1964年朱家公社有耕地81 017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78 202亩,总产6 413.5
吨,亩产82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74 115亩,总产24 688吨,亩产333公斤,分别是1964
年的94.8%、3.85倍、4.O6倍。1985年农业多种经营收入 655万元,1992年增至1 315万元,增
长1倍多。
在工业上,解放前该镇主要工业是森林采伐业。解放以来,森林工业由县属国营林场经营,
该镇陆续兴办了制帽厂、油米厂、农机修理厂、砖瓦厂、电器厂、煤矿、采石场和制药厂等企
业。
198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91万元,利润5万元,1985年分别增至248万元、10万元,1992年分
别增至4 050万元、201万元(利税)。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全镇商业发展迅速。至1992年已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 208家,
其中集体1家,个体207家;从业人员416人;实现利税24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此地仅有两所小学和一家中药店。解放后文教卫生事
业发展迅速。至1992年,全镇已有中小学校 28所;中学生 976人,小学生3 294人;教职员工
3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有镇卫生院 1所,村办卫生所(室)23个,医务人员80余
人。有镇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千人座席电影院1个,村级电影放映队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