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亚河乡
第六节 亚河乡
亚河乡总面积676.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 840.8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5 085
人,其中汉族占93%,满族占6%;1992年末23 100人、5 199户。乡政府驻亚河村,下辖20个行
政村。
一、地理环境
亚河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东经130°25′,北纬 45°23′。乡域北与勃利
县相接,东与鸡东县、鸡西市毗邻,南连奎山乡,西接古城镇。
该乡地处中低山冷凉区。境内群山环绕,起伏连绵,最低处海拔 314米;西北端与勃利县
交界处的太平顶山为最高点,海拔 998米;素有“林口小高原”之称。乌斯浑河主要支流亚河
纵贯全境,由东北向西南奔流,沿途接纳黑瞎沟河、老秃岭沟河、青山河、楸皮河等支流。老
秃岭沟河上游建有联合水库,库容量48.4万立方米。全乡水域总面积 5 825.7亩,其中河流水
面3 984.3亩,水库水面88.6亩。
乡域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655 393.7亩,森林覆盖率64.6%。县林业局设有青山和虎
山林场,两林场有林地面积354 000亩,活立木蓄积量146.9万立方米。地下矿产主要有煤、石
墨、大理岩、油页岩、黏土,其中青山一带原煤省内驰名,建有省属青山煤矿。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属山区冷凉湿润霜冻气候区。高于或等于 10℃年活动积温2 000
—2 400℃,80%积温保证率1 800—2 100℃;年日照2 500—2 550小时;年降水量530—570毫
米;无霜期100—120天,初霜日平均在 9月上旬至中旬末出现;生长期105—125天。虽常受低
温早霜灾害,但一般年景一年一熟农作物都可成熟。主栽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
为早熟品种。
乡域交通方便,牡佳铁路和鹤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贯通全境,与境内林业干线公路和乡镇
公路形成交通网。铁路长度38公里,沿线有亚河、青山、虎山等车站。公路长度60公里,公路
上有城乡客运班车往来。
二、历史概况
清代,今亚河地区已有村屯分布。
沦陷时期,1933年 9月,中共勃利特支从古城镇转移至青山河口;10月,改组为青山河口
区委(勃利区委)。1935年 7月,青山河口区委转移至青山沟里,并将青山河口区委改组为中共
勃利县委,同时建立青山沟和青山河口区委,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9月,勃利县
委机关迁到勃利县大四站活动,但乡域仍有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36年图佳铁
路建成通车后,在乡域设立亚河、青山、虎山等车站。此后,迁入居民不断增多,土地开发进
入盛期。日本侵略者在乡域虎山、青山等地设立殖民点,建立“开拓团”,武装迁入日本移民。
同时从内蒙古等地迁入移民,以50户为一村屯。日本侵略者还在青山设立森林事业所,经营掠
夺性森林采伐业务。
1940年,伪满县政府招雇劳动力,在亚河青山南山沟造林百余亩,树种为日本落叶松。1941
年,又造落叶松人工林 2 000余亩,此为本县营造人工林的开端。1945年秋,青山发生特大山
火,烧毁人工林近2 000亩,剩余400多亩保存至今。
解放战争时期,乡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土地的
主人。同时建立乡村两级民主政权。
建国后,亚河乡各行各业都获得很大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亚河乡有耕地55 518亩,其
中粮豆薯播种面积53 354亩,总产量3 985吨,亩产 74.7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65 655
亩,总产量8 693吨,亩产132.4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1.23倍、2.18倍、1.77倍。在多种经营
方面,该乡70年代就建成了人参、木耳、蜜蜂、养鹿等基地。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5年 707万
元,1992年增至2 376万元,增长2.36倍。
在工业上,解放前该乡主要工业是森林采伐业。解放后,森林工业由县国营林场经营,该
乡陆续兴办了砖瓦厂、煤矿、联营洗煤厂、农机具修造厂、油米加工厂、酒厂、铁木综合厂等
乡镇企业。1990年5月,还到七台河市兴办了茄亚砖厂。砖瓦、煤炭是该乡工业主要产品。1985
年全乡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250万元,利润12万元,1992年分别增至3 300万元、829万元(利税)。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全乡商业获得较大发展,除每个村都办有集体经营的供销社或分
销店、代销点外,还有不少个体经营者开办了小卖店、饭馆和旅店。全乡1986年有商业饮食服
务业店铺66家,其中集体22家,个体44家,从业人员75人,实现利税12万元。1992年店铺总数
增至110家,其中集体5家,个体105家;实现利税283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全乡只有 1所小学,1家中医诊所(向阳诊所),1家中
药铺。解放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至1992年,全乡已有中学3所,中学生891人,教师40
余人;小学23所,小学生3 663人,教师170余人。有乡卫生院 1所,村级卫生所(室)和合作医
疗站21个,医务人员80人。有乡文化站1个,乡广播电视站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