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奎山乡
第七节 奎山乡
奎山乡总面积327.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 164.4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6 138
人,其中汉族占89.4%,满族占 10%;1992年末25 136人、6 336户。乡政府驻奎山村,下辖22
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奎山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东经130°23′,北纬 45°13′。乡域北接古城
镇、亚河乡,东邻鸡西市,南依穆棱县,西连中兴乡。
该乡部分地区处于丘陵区,部分地区处于低山区,地势西南、南与东北高,西北和东低。
南端与穆棱县交界处的寨山是境内最高点,海拔 730米。境内河流分属穆棱河水系和牡丹江水
系。属穆棱河水系的河流有吉庆河、双龙河、余庆河、安山河,这些河流汇成小穆棱河,在安
乐村、五家屯附近出县境,入鸡西市注入穆棱河。属牡丹江水系的河流有太平沟河、大杨木背
河,均注入乌斯浑河。大杨木背河、安山河、太平沟河上游分别建有中三阳、安山和马鞍山水
库。中三阳水库较大,库容量32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o5万亩。全乡水域面积2 933亩,其中
河流水面1 516.3亩,水库水面908.5亩。
乡域有林地面积226 590.5亩,森林覆盖率46.1%。地下矿产有火山灰、硅线石、透辉石、
硅藻土、膨润土、石墨、煤、矿泉水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丘陵漫岗区属于温凉半湿润易旱区,山区属于冷凉霜冻区。高于
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100—2 500℃,80%积温保证率1 900—2 200℃;年日照2 550—2 650
小时;年降水量520一570 毫米;无霜期105—130天;生长期 110—135天。主栽作物有大豆、
玉米、小麦、谷子、烤烟等,多为早熟品种。
乡域交通方便,哈尔滨至东方红铁路由西向东通过乡域中部,长25.5公里;有杨木、大庆
岭(乘降所)、奎山站。方虎公路、林穆公路分别从乡域北部和南部通过,与乡路、铁路连成交
通网。境内公路长度53公里,公路上有牡丹江经林口或直接由林口发出的至穆棱、鸡西、密山、
虎林等地客运班车往来。
二、历史概况
今奎山乡域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安山村石穴和吉庆村华山石洞出土的石页、石核
等石器证明了这一点。清代,由于清王朝实行封禁东北的政策,此地长期荒无人烟。清末废除
封禁政策,流民迁入垦荒,居民逐年增多。
沦陷时期,林虎铁路建成后,设立奎山和杨木车站。移民不断迁入,土地大量开垦。此时
期,中共穆棱县委在奎山建立区委,县委机关也一度迁到奎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
争。奎山党组织在区委书记冯丕让领导下,秘密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筹集粮款,购买枪支弹药,
支援抗日部队。1936年,冯丕让、杜吉臣在穆棱县委书记刘曙华、抗联五军
二师师长王光宇的领导和支持下,发动奎山武装起义。之后,由奎山党支部组织委员杜吉
臣全家和乡亲挚友20多人,组建穆棱县抗日游击连,杜吉臣任连长;在奎山、林口等地开展抗
日游击战,后来编入抗联五军。
解放战争时期,由东北局组织的土改工作团1946年11月进驻奎山地区,发动群众,访贫问
苦,扎根串联,开展“反奸清算、二五减租”运动;动员青年参军,向部队输送兵员;肃清匪
患,收缴枪支,支援前线。在此基础上实行土地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精神,采取人分级、地分等的办法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农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1947年4月1日,奎山区各村派代表来到奎山,用“投豆选举法”民主选举
区政府委员,建立起民主政权。第一任区长是孙喜权。
建国后,1952年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全省先搞十几个试点单位,奎山区余庆农业生产合
作社就是试点之一。该社也是本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29户、112人,耕地2 100
亩。余庆社成立当年粮食总产355 295公斤,平均亩产169公斤。全社净收入为粮食19.5万公斤,
是1951年互助组时期的两倍多;全村人均收入每人分粮1 740公斤,折合人民币383元。1954年,
省报《松江日报》报道了余庆村办社成功的先进事迹。东北局派沈阳鲁迅文工团到余庆社体验
生活,编写排演了大型话剧 《东北新曙光》,在东北地区引起很大反响。 《人民日报》发表
“在斗争中成长”的长篇通讯,介绍推广余庆社经验,将其誉为“东北的新曙光”。
此后,经过40余年的艰苦奋斗,奎山乡各业不断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在农业上,1964年奎山公社有耕地79 400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 76 407亩,总产6 118
吨,亩产80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74 100亩,总产17 870吨,亩产241公斤,分别是1964
年的 97%、2.92倍、3倍。1985年农业多种经营收入959万元,1992年增至1 555万元,增长62%。
在工业上,50年代,奎山地区仅有合作社集体兴办的粉坊、豆腐坊、铁匠铺、成衣铺等手
工业作坊。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已有原煤、石墨、石材、白土、火山岩、白灰、农机维修、
铸造等厂矿或经营项目。1980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03万元,1992年增至5 000万元。1992年
年产原煤200万吨、火山岩两万吨、白灰50万吨、石墨20万吨、大理石10万吨、白土500吨。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全乡商业获得较大发展。1986年全乡有商业服务业店铺51家,其
中集体 20家,个体31家;从业人员71人,实现利税11.8万元。1992年店铺增至210家,其中集
体12家,个体198家;从业人员增至231人,实现利税62.5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奎山地区仅有两所小学,学生数百人,教师10余人;1992
年有中小学校44所,学生4 038人,其中小学生3 237人,中学生801人,教师241人。解放前,
此地无医少药,没有专门的文化机构。1992年全乡有乡卫生院 1所,村医疗站(室、所)18个,
医务人员40余人;有乡文化站1个,乡广播电视站1个,电影放映队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