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兴乡
第八节 中兴乡
中兴乡总面积16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 399.8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6 848
人,其中汉族占95%,满族占4.6%;1992年末16 631人、4 526户。乡政府驻县城林口镇,在铁
北大街北侧,下辖12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中兴乡政府位于林口镇内,东经130°15′,北纬 45°17′,所属各村均分布在镇区周围,
为镇郊乡。乡域环抱林口镇,北邻古城镇,东、南接奎山乡,西连龙爪乡。
该乡地处丘陵漫岗区,境内山岗起伏,沟壑纵横,锅盔山余脉沿西南至东北方向延伸。西
南部与龙爪乡交界处的龙爪山海拔660 米,为全乡最高点。乌斯浑河的鲶鱼河段横贯中部,在
乡域汇集浪花、大肚沟、七星泡和杨木背等支流。浪花河与小杨木背河上游分别建有浪花水库、
六合水库。全乡水域面积3 748.4亩,其中河流水面3 033.7亩,水库水面298.3亩,库容量184
万立方米。
该乡具有多种经营优势,乡域有林地面积76 239.9亩,森林覆盖率 31.5%;主要矿产有煤、
石墨、硅线石、铁、石材等;南部和北部有参场、鹿场和蜂场。参场和鹿场1980年产值50万元。
耕地主要分布在鲶鱼河下游两岸和丘陵漫岗区,多为岗坡地,其中沙土地占47%。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属温凉半湿润易旱区。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300—2 500℃,
80%积温保证率2 100—2 200℃;年日照 2 550—2 600小时;年降水量520—560毫米;无霜期
120—130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末出现;生长期 125—135天。主栽作物有玉米、小麦、大
豆、谷子、烤烟等,多为早熟品种。
乡域位于县城郊区,交通十分方便。牡佳、林密铁路与鹤大公路在境内通过, 铁路长度7
公里,公路长度20公里,至各村乡路畅通。
二、历史概况
今中兴乡域在清末民初已有村屯分布。沦陷时期,随着铁路建成通车,居民不断增多。1933
—1943年,日本侵略者驱迫华人在七星泡、阜隆、林口南沟(今六合)等地建立集团部落,加强
殖民统治。同时,在境内建立日本殖民“开拓团”和官方眷属居民点。有二号——小湾龙、四
号——红升、五号——阜隆、六号——六合、小四号——兴华、小五号——阜隆南沟、小六号
——六合至林口间等。
建国后,1965年 1月,乡域建立中兴人民公社,开始直接隶属县人委领导。该乡虽然公社
(乡)级行政建置在全县最晚,但依靠地缘和多种经营优势,发展很快。
在农业上,1965年,全公社有耕地48 189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 43 959亩,总产5 445
吨,亩产124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49 575亩,总产10 688吨,亩产215.6公斤,分别是
1965年的1.13倍、1.96倍、1.74倍。在农业多种经营方面,1980年总收入94万元,1992年增至
1 000万元,增长9.6倍。
在工业上,乡域除有县营企业七星煤矿、兴华煤矿、林口县火力发电厂、杨木砖厂、瓦厂
等企业外,本乡陆续兴办了煤矿、砖瓦厂、农机修理厂、采石场、地毯厂、烟花厂等乡镇企业。
198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38万元,1992年增至964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税金28万元。
在商业上,70年代末,全公社共有10余家供销合作社、分销店和代销点。80年代以后,在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全乡商业获得大发展。1992年全乡有商业、饮服业店铺86家,从业
人员253人,实现利税85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1992年全乡有小学12所,其中朝鲜族小学1所,中学1所;小学
生3 050人,中学生130人,教师180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1个;医务人员60人。
有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1个,6个村配备了电影放映机;有乡文化站1个,乡广播电视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