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龙爪乡
第九节 龙爪乡
龙爪乡总面积425.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 395.6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6 843
人,其中汉族占88.8%,朝鲜族占5.5%,满族占5.4%;1992年末26 562人、6 250户。乡政府驻
龙爪村,下辖25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龙爪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东经130°08′,北纬 45°14′。乡域北与古城
镇相接,东与中兴乡毗邻,东南与奎山乡、穆棱县相连,南、西与宝林乡接壤。
该乡地处丘陵漫岗区,境内山脉主要山峰沿东西两侧排列,形成南北狭长,东西两侧较高
的地形。位于北部的二道河子山海拔 768米,是全乡最高点。鲶鱼河横贯乡域,沿途汇集万宝
沟河、四道河子、三道河子、小龙爪沟河、四座房河、二道河子、头道河子等支流。小龙爪沟、
新龙爪、四座房、二道河子、电车台沟等河流上分别建有小龙爪、新龙爪、龙爪、红星、高云
等5座水库。其中小龙爪水库为全县两座中型水库之一,总库容1 2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5
万亩。全乡水域总面积 5 595.8亩,其中河流水面1 673.3亩,水库水面2 777.1亩。水利资源
丰富,分布比较均衡。
乡域有林地面积306 190.1亩,森林覆盖率48%。地下矿产主要有煤、花岗石材、硅线石、
泥炭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凉半湿润易旱区。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
温2 200—2 500℃,80%积温保证率在2 100—2 200℃;年日照 2 500—2 600小时;年降水量
520—570毫米;无霜期115—130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末出现;生长期 120—135天。
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谷子、烤烟等,多为早熟品种。
牡佳铁路、鹤大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与境内林业干线公路、乡路形成交通网,交通方便。
每日有多次国营、集体和个体客运班车来往于乡间至县城的公路上。
从地理环境总的条件情况看,该乡实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好地方。
二、历史概况
清末民初,今龙爪乡域处于土地开发初期,来自山东、辽宁等地流民迁入垦荒。
沦陷时期,图佳铁路建成通车后,设龙爪、向阳车站,移民增多,土地开发进入盛期,村
屯扩大、增多。日本侵略者在龙爪地区建立日本殖民“开拓团”,殖民部落有一号——湾龙、
三号——洋房子(湾龙沟里)、二道河子等。1936年日本人在龙爪西山建绵羊饲养场,饲养高峰
时有绵羊3 000余只;在山东会建有绵羊饲养分场,养羊1 500余只。1940年,伪满政权在龙爪
设立东安省畜牧兽医中
等专业学校——林口畜产学校,面向本县和邻县招生;有学生180余人,教师 10余人;学
制四年。主要进行日伪奴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为殖民统治服务。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绵羊饲养场和畜产学校解体。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负责勃利、密山、虎林、穆棱、林口等地建党建政工作的勃利地委副
书记于化南将军在龙爪壮烈牺牲。1946年 3月,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二十四团——龙爪
段振久匪部,被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歼灭。此后,土改工作团进驻龙爪,发动群众开展土
地改革运动,建立民主政权。
建国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1955年春,龙爪区办起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红星集体农庄。该社当年农业收入77 588元,副业收入18 270元,总收入95 858元;劳动日
值3.3元,平均每个劳动力收入530元。比全区最好的王吉士社日值多 1元钱,比一般社多一倍
多。该社试办成功,对全县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省农业展览
馆展出红星集体农庄发展规划模型,全国各地派人来龙爪参观学习。
1964年龙爪公社有耕地74 206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70 770亩,总产 6 871吨,亩产97
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98 565亩,总产19 098吨,亩产193.8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1.39
倍、2.78倍、2倍。从 70年代起,龙爪各村屯普遍建起养蜂、养鱼、人参、木耳、药材、果树
等副业生产基地。保安村的人参、小龙爪水库的白鲢、红星村的大棚韭菜在全县十分有名。1985
年全乡多种经营收入655万元,1992年增至2 238万元,增长2.42倍。
在工业上,50—80年代,龙爪人民白手起家陆续兴办了煤矿、砖瓦厂、造纸厂、沙石场、
农机修理厂、汽车修配厂、卷烟厂、铁木加工联合厂等乡镇企业。乡办工业发展速度快,收效
显著,省内闻名。1980年全乡工业企业总产值 156万元。1986年以后,该乡又先后兴办了皮革
纸厂、采石场、纸箱厂和装饰材料厂,增加就业人员250人。1992年乡镇工业总产值3 919万元,
比1980年增长24倍,实现利税276万元。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全乡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1988年全乡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128
家,其中集体25家,个体 103家;从业人员395人,实现利税 26.4万元。1992年商业店铺增至
273家,其中集体30家,个体243家;从业人员622人,实现利税46.8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该乡仅有 3所小学,1家中药铺,1所日本民团医院。
1992年全乡有中小学26所,小学生3 290人,中学生527人,教师256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
生所(室)25个,医务人员80余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800座席电影院1个,乡村
电影放映队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