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柳树乡
第十一节 柳树乡
柳树乡总面积495.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 491.6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3 846
人,其中汉族占91%,满族占8%;1992年末23 100人、5 239户。乡政府驻柳树村,下辖25个行
政村。
一、地理环境
柳树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61公里处,东经130°00′,北纬 44°54′。乡域北与宝林
乡相接,东和南与穆棱县接壤,西与朱家镇、五林镇、五星乡毗邻。
该乡处于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与穆棱县交界处的牛心山海拔 720米,
是全乡最高点。境内主要河流有柳毛河、柳树河子、嘎库河、石青沟河、二北沟河、万寿河、
金矿沟河等。这些河流分别流入宝林乡、朱家镇境内后注入五林河。万寿河上建有万寿水库,
总库容4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全乡水域面积3 145.1亩,其中河流水面1 916.6亩,
水库水面750亩。
乡域有林地面积445 918.6亩,森林覆盖率 59.99%;县林业局设有柳树林场和柞木林场。
地下矿产有沙金、煤、泥炭等,其中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境内开办煤矿多处。土特产有人参、
鹿茸、黄芪、木耳、蕨菜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中部丘陵漫岗区属温凉半湿润易旱区,山区部分属冷凉湿润霜冻
区。高于或等于 10℃年活动积温 2 000—2 500℃,80%积温保证率 1 800—2 300℃;年日照
2 500—2 550小时;年降水量520—570毫米;无霜期100—130天,初霜日平均在 9月上旬至中
旬末出现;生长期105—135天。主栽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谷子、烤烟等。
乡域没有铁路,乡政府所在地柳树村有公路与宝林乡七星火车站相通,距离 9公里。境内
有柳树至穆棱县八面通公路和 3条林业干线公路,形成交通网,联络穆棱县、宝林乡、朱家镇、
五林镇和五星乡交通;并与鹤大公路相连,通往牡丹江等地。境内公路总长63公里,公路上有
长途客运班车往来。
二、历史概况
今柳树乡域在早期铁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境内砬子沟遗址、郭家沟遗址出土有早期铁器
时代陶器,榆树村有汉晋时期文物遗址。
清代,实行封禁政策,此地荒无人烟;清末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逐渐有流民迁入垦
荒。民国时期,1915年宁安县监督、放荒委员付明玉来此放荒,共放24方(1方约合675亩)荒地,
让迁入流民开垦。此后,垦荒者逐年增多。
沦陷时期,1936年柳树一带垦荒进入盛期,流民的大量迁入使柳树、嘎库、万寿等主要村
屯形成,移民住户均超百,共垦荒地两万余亩。此时期,日本侵略者向这里武装移民,强行建
立日本殖民“开拓团”。在今宝甸屯、丰谷、榆树、工农、复兴、晨光等村屯址分别建立了日
本殖民一、二、三、四、五、六部落,掠夺中国农民良田耕种。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等抗日部
队曾在这一带抗击日伪军。土甸子有抗联四军战斗遗址。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 3月,中共牡丹江军区、合江军区部队南北夹击围剿国民党土匪武
装,在土甸子、二道沟(今富强村)、柞木台子先后几次激战,歼灭张雨新、张德振、李开江等
匪部 2 000余人。剿匪斗争结束后,柳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建立民主政
权,走上建设新中国的道路。
建国后,柳树人民克服“十年九早霜”、自然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努力发展生产,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农工商各业不断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柳树公社有耕地63 684亩,其中粮豆
薯播种面积62 248亩,总产5 445.5吨,亩产87.5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 80 160亩,总
产18 303吨,亩产228.3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 1.29倍、3.36倍、2.61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
1985年489万元,1992 年496.2万元。
在工业上,70年代以后,该乡陆续兴办了油米加工厂、砖瓦厂、橡胶厂、机修厂、制药厂、
煤矿等乡镇企业。1985年总产值140万元,利润9万元;1992年总产值增至 1 825万元,利税40
万元,分别增长12.04倍、3.44倍。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全乡商业获得较大发展。1986年全乡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80家,
其中集体13家,个体67家;从业人员167人,实现利税18万元。1992年店铺增至152家,其中集
体5家,个体147家;从业人员247人,实现利税27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该乡没有学校,没有医疗和文化机构。解放以后,教育、
卫生、文化事业逐步发展。1992年全乡有中学 1所,小学20所;中学生858人,小学生3 299人,
教职工200余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20个,医务人员80余人。有乡文化站 1个,广
播电视站1个,800座席电影院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20个。
解放前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柳树人民曾多年受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危害,生产、
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省、地、县定期派出防克医疗队,为群众看病,帮助
群众防病;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充实医护技术力量;采取打深井改水等防治措
施预防大骨节病。70年代末以后克山病、大骨节病基本得到控制,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促
进了各项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