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五星乡
第十二节 五星乡
五星乡总面积24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 512.7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2 174
人,其中汉族占90%,满族占6%,朝鲜族占3.3%;1992年末22 373人、5 538户。乡政府驻五星
村,下辖15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五星乡政府驻地位于林口县城西南83公里处,东经129°47′,北纬 44°45′。乡域北邻
五林镇,东接柳树乡,东南连穆棱县,南、西南靠牡丹江市桦林镇,西依海林县柴河镇。
该乡处于低山丘陵沟谷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低山区,位于东南端与穆棱县交
界处的黑虎岭,由东向西延伸,海拔 718米,是全乡最高点,县林业局亮子河林场设在这一地
区;中西部为丘陵漫岗区;西北部与亮子河两岸为沟谷洼地区。境内河流主要有注入五林河的
金场沟河,注入牡丹江的亮子河及其支流大安河、桦木沟河等。亮子河上建有全县最大的水库
——亮子河水库(又称板院水库),为中型水库,总库容1 63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932万立方米;
防洪保护农田1.5万亩、较大村屯4个、人口两万人;灌溉面积3.31万亩。以灌溉为主,结合防
洪、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全乡水域面积6 383.2亩,其中河流水面2 607.6亩,水库水
面3 107.9亩,水利资源丰富。
乡域有林地面积162 274.7亩,森林覆盖率44.4%。主要矿产有沙金、大理岩(白石)、石英、
锆石、黏土(白土)、油页岩、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白土储量约 100多万吨,白石储量30
万吨,黄金储量1万两,褐煤储量10万吨。土特产有人参、木耳、蜂蜜、白瓜子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由于地理影响,总的气候特点是东冷西暖。沟谷低洼地区属温和
湿润易发生洪涝区,其他地区为半湿润易旱区。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200—2 600℃,
80%积温保证率2 100—2 300℃;年日照2 550—2 600dx时;年降水量 520—570毫米;无霜期
115—135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出现;生长期 120—140天。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
小麦、谷子、烤烟等。
在交通上,鹤大公路在乡域西部通过,境内段15公里。鹤大公路与林业干线公路、乡路联
络成网,为境内交通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条件。公路上有长途客运班车往来。
二、历史概况
新石器时代今五星乡域就有人类生息,板院头道沟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
用具;杏树古城堡和板院颜家沟墓群、大安墓群为唐代渤海国时期遗存,出土有陶器等文物。
清代,实行封禁政策,此地人烟稀少。
清末民初,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流民逐渐迁入垦荒。
沦陷时期,境内居民明显增多,新村屯不断出现。日本侵略者向北甸子、板院等地武装移
民。日本香川县栗熊村“开拓团”团长三好武男在北甸子建立殖民集团部落。在板院,日本人
建立了板院金矿,掠夺黄金资源。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 3月,中共牡丹江军区部队发动北剿战役,围剿牡丹江北部、林口
南部地区国民党土匪武装。部队由军区司令员李荆璞率领,在五星地区与盘踞在今北甸、板院、
四岗、杏树等地的土匪展开激战,歼灭敌人 2 000余人。其中在攻打杏树底的战斗中,牡丹江
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班长杨子荣为保护屯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屯
内劝降敌人。在军区部队强大攻势下,杨子荣劝降奏效,匪巢炮楼打出白旗;部队停止进攻,
接受 400余名土匪列队出来投降。此战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战后杨子荣因战绩突出,
功劳显著,被评为战斗模范。消灭土匪武装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星地区人民开展了土
地改革,建立了乡村民主政权。建国后,该地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在农业上,
1964年全公社有耕地67 995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65 496亩,总产 5 947吨,亩产90.8
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82 845亩,总产量23 021吨,亩产 277.9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
1.26倍、3.87倍、3.1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5年547万元,1992年增至 1 344.1万元,增长
1.46倍。
在工业上,该乡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从60年代开始相继兴办了机械厂、陶土矿、砖厂、瓷
管厂、采石场、榨油厂、粮米加工厂、钢窗厂等乡镇企业。1980年工业总产值44万元;1985年
工业总产值52万元,利润1万元;1992年总产值增至938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
在商业上,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全乡商业获得较大发展。1986年全乡有商业
饮食服务业店铺46家,其中集体16家,个体30家;从业人员110人,实现利税3.2万元。1992年
店铺总数增至96家,其中集体16家,个体80家;从业人员114人,实现利税5.1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只有 1所初级小学,学生几十人,没有卫生、文化机构。
解放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逐年发展。至1992年,全乡已有中学 1所,小学15所;中学生
947人,小学生2 522人,教职工200余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4个,医务人员70余
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村电影放映队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