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莲花乡

第十三节 莲花乡



  

  莲花乡总面积420.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 593.3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11 424
人,其中汉族占93.4%,满族占6%。1992年末11 409人、2 622户。乡政府驻字砬子村,下辖10
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莲花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80公里处,东经129°47′,北纬 45°31′。乡域西北接三
道通乡,东北连建堂乡,东南邻古城镇,南、西南与海林县三道河子乡接壤。

  该乡地处山区河谷地带,境内山脉连绵,位于北端与三道通、建堂两乡交界处的头道沟东
山海拔 856米,是全乡最高点。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西北倾斜。在牡丹江河谷地带形成
河谷平原。牡丹江在偏西部贯通乡域南北,长度 26.24公里,沿途汇集小夹皮沟河、八家子河、
东兴河、东柳河等支流。全乡水域面积12 038.1亩,其中河流水面10 875.4亩,水利资源丰富。
境内建有泵站9处,泵灌和自流灌相结合,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在南部与海林县交界的牡丹
江上,目前正在修建全省最大的莲花水电站。

  乡域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70 935.7亩,森林覆盖率74.6%;柴河林业局在此设
有莲花森林经营所。地下矿产有石英、云母、水晶、泥炭等。土特产有人参、黄芪、木耳、猴
头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上,该乡牡丹江沿岸地带为温和湿润易发生洪涝区,山区地带为冷凉湿润
霜冻区。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300—2 600℃,80%积温保证率 2 100—2 300℃;年日
照2 600—2 65小时;年降水量530—570毫米;无霜期120—135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末至
下旬出现;生长期125—140天。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烤烟等。
该乡耕地、村屯集中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适于农作
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乡域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陆路交通,为交通便利之地。现代以来,随着县内
铁路的修建,反成为交通不便之地。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道路建设,发动群众修建乡路。
90年代初,开始修建莲花电站,国家投资进一步拓宽道路。1992年,该乡已有较好的乡级公路、
林业干线公路,并与省级方虎公路联络成网,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乡域公路长度33公里,每日
有县城至莲花客运班车往返。

   二、历史概况

  今莲花乡域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境内曾出土新石器晚期石器。此外,还有早期铁
器时代的莲花渡口遗址,汉晋时期的江西遗址和字砬子遗址,唐代渤海时期的沿江古城和南山
遗址(当时郢州所辖延庆县治所可能就在该乡境内),辽金时期的小城子古城遗址。从考古发现
中可见,在古代该乡一直是本县人烟稠密的地区。

  清代,实行封禁东北政策,这里人烟稀少。清末,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流民逐渐迁
入垦荒,土地重新开发。同时清政府设立宁古塔至三姓牡丹江沿岸驿道,境内莲花泡村为驿站
之一,驻有驿兵14人,负责30公里驿道通邮。

  民国时期,土地开发进入盛期,居民明显增多。

  沦陷时期,莲花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抗日将领周保中、柴世荣曾
在莲花泡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 2月,中共吉东省委秘书长姚新一与省委机关秘书处的
同志,在莲花泡江西抗联密营一带遭到日伪军大部队包围,在激战中姚新一等10余人壮烈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曾在字砬子、莲花泡等地
围剿李华堂、张雨新等土匪武装。消灭土匪武装后,土改工作团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改
革,建立了乡村民主政权。

  建国后,莲花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农
业上,1964年莲花公社有耕地 24 544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23 082亩,总产1 035吨,亩产
44.8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23 460亩,总产5 125吨,亩产218.5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
1.02倍、4.95倍、4.88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5年 151万元,1992年增至 300万元,增长
98.7%。

  该乡农业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处在鱼米之乡,农副产品丰富,但工业起步晚,80年代以后
才逐步发展。1985年该乡在外地办有煤矿两处,年产值24万元,固定资产两万元,从业人员154
人。1988年以后,建立两处村办砖厂,从业人员 60人。1992年工业总产值880万元,实现利税
110万元。

  该乡商业在80年代以后获得较大发展。1986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22家,其中集体两家,
个体20家;从业人员100余人,实现利税4万元。1992年店铺总数增至168 家,全部为个体经营;
从业人员350人,实现利税20万元。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该乡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从无到有逐年发展。至1992
年全乡已有中学1所,小学10所;中学生430人,小学生1 457人,教职工130余人。有乡卫生院
1所,村卫生所(室)7个,医务人员32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村电影放映队 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