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三道通乡
第十四节 三道通乡
三道通乡总面积1 198.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8 686.2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
21 335人,其中汉族占91.9%,满族占7.8%。1992年末23 086人、4 850户。乡政府驻三道通村,
下辖15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三道通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97公里处,东经129°44′,北纬 45°41′。乡域北邻依
兰县,东北接刁翎镇,东连建堂乡,东南依莲花乡,南、西南靠海林县三道河子乡,西、西北
与方正县接壤。
该乡地处山区河谷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群山重叠,河流纵横。
西南部大综岗子山海拔1 357米,是全乡最高点,也是全县最高点。东北部的大屯村海拔124米,
是全乡最低点,也是全县最低点。牡丹江在乡域东部纵贯南北,境内段37.5公里,由南向北有
江南、江东、马大沟、四道河子、老面沟、五道河子等支流汇入,沿江两岸形成河谷冲积平原。
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又汇集了一些支流,其中汇入四道河子的支流主要有石头河子、响水河子、
暴马川河等,汇入五道河子的支流主要是双龙河。全乡水域面积17 475.2亩,居全县各乡镇之
首,其中河流水面16 785.7亩,水利资源丰富。乡域有三、四道灌区和五双灌区,灌溉总面积
2.49万亩。
乡域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 449 591亩,森林覆盖率80.6%,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张
广才岭东麓,西北岔西北山一带存有原始森林。方正县林业局在此设有曙光、西南岔、四道河
子、保马庄、红旗等林场和石河、牡丹、五道河子等经营所。原始森林中珍藏着东北虎、梅花
鹿、马鹿、金钱豹、猞猁、野猪、黑熊、獐子、狍子、紫貂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土特产品有人
参、党参、黄芪、木耳、猴头、松子、榛子等。地下矿产有大理岩、泥炭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上,该乡河谷平原地带属温和湿润易发生洪涝区,山区属冷凉湿润霜冻区。
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200—2 600℃;年日照2 600—2 650小时;年降水量540—570毫
米;无霜期115—135 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出现;生长期120—140天。主栽作物有
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该乡耕地和村屯集中分布在
牡丹江沿岸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形成大片河谷平原,土质肥沃,气候宜人,适于农作物生长,
素享“林口粮仓”之称。
乡域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陆路交通,为交通便利之地。现代以来随着县内铁
路修建,反成为交通不便之地。建国后,60年代省级公路方虎公路建成通车,与境内乡路联络
成网,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1992年全乡有公路44公里,主要乡路 6条,每日有长途客运班车
往来。
二、历史概况
今三道通乡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境内陶沟子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晚期陶器。此外,
还有早期铁器时代的三道通渡口遗址、三道通窑地遗址、江东窑地遗址、大屯遗址、五队遗址
和白虎哨遗址,唐代渤海国时期的烟筒砬子遗址、白虎哨古城遗址和五道河子古城遗址,辽金
时期的三道通古城遗址、小五队古墓,明代的五河城子古城遗址。从考古情况看,该乡在古代
一直是本县人烟稠密的地区。
清代,实行封禁东北政策,此地人烟稀少。清末,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流民逐渐迁
入垦荒,土地重新开发。同时清政府沿牡丹江岸设立宁古塔至三姓驿道,境内设小巴彦苏苏驿
站,又名小城子驿站,驻驿兵15人,负责40公里驿道通邮。
民国时期,土地开发进入盛期,居民明显增多。沦陷时期,三道通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
二路军抗日根据地。烟筒砬子北山至今存有抗联五军指挥所遗址,四道河子有抗联五军密营遗
址。抗日将领周保中、赵尚志、柴世荣等人都在这一带率领抗日部队与日伪军战斗过。1935年
5月,赵尚志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部, 联合王荫武救世军等抗日部队攻打三道通,火烧
警察署,给方正、依兰、勃利地区敌人以很大震动。以后至1938年 7月,抗日联军曾多次攻打
三道通。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曾在乡域围剿谢文东、李
华堂、张雨新等土匪武装。1946年11月20日,在四道河子的四方台山小石头庙前活捉匪首谢文
东;12月初,在折里汀(今藏富)西南沟地窝棚活捉匪首张雨新。消灭土匪武装后,土改工作团
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建立了乡村民主政权。
建国后,三道通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在农
业上,1964年三道通公社有耕地42 182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40 774亩,总产 2 446吨,亩
产60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57 630亩,总产16 128吨,亩产 279.9公斤,分别是1964年
的1.41倍、6.59倍、4.67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0年44万元,1985年增至 400万元;1992年
增至979.5万元,比1980年增长21.3倍,比1985年增长1.45倍。1992年全乡农业总收入2 141.8
万元。
在工业上,该乡建国后陆续兴办了农机修理厂、砖瓦厂、纤维板厂、综合厂、煤矿 (在外
地兴办)等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20万元,1985年36万元,利润1万元;1992 年726万元,
利税2.66万元,总产值比1985 年增长19.2倍。
在商业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只有乡、村两级集体办的供销社和分销店;1979年
以后,集体、个体一起上,特别是个体经营的商业店铺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乡已有个体经
营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88家。
该乡解放前只有1所小学,1家中药铺。解放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至1992
年,已有中学1所,小学13所;中学生699人,小学生3 202人,教职工 200余人。有乡卫生院1
所,村卫生所(室)15个,医务人员54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500座席俱乐部1个,
村电影放映队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