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五节 双丰乡

第十五节 双丰乡



  

  双丰乡总面积260.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 557.9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12 528
人,其中汉族占93.6%,满族占5.9%。1992年末12 343人、2 889户。乡政府驻双丰村,下辖15
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双丰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偏西74公里处,东经130°O1′,北纬 45°48′。北邻依兰县,
东北、东接勃利县,东南连建堂乡,南、西靠刁翎镇。

  该乡地处山区,地势北、东高,南、西低。东部白石场山海拔 638米,为全乡最高点。境
内由东至西有红旗沟河、黑背河、双丫子河、兴隆沟河、湖里信子沟河。河流过境入建堂乡或
刁翎镇注入乌斯浑河。

  双丫子河上建有双丰水库,总库容1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 000亩。全乡水域面积1 121.7
亩,其中河流水面769.1亩,水库水面174亩。

  乡域有林地面积220 999.6亩,森林覆盖率56.5%。林口林业局在东南部林区设有东升林场。
地下矿产有黄金和泥炭。土特产品有人参、木耳、蜂蜜。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和湿润气候区,小部分地区属山区凉冷气候区,
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100—2 500℃;年日照2 600—2 650小时;年降水量540—570毫
米;无霜期105—130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上旬末至中旬末出现;生长期 110—135天。主栽粮
食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乡域公路和乡路总长35公
里。公路上每日有县城至双丰客运班车往返。乡路可通往依兰县和勃利县。

   二、历史概况

  清代,双丰乡域因开采黄金而人口骤增。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三姓洪水成灾,饥民风闻
黑背沟有沙金,纷纷奔来,淘金糊口。1862年(清同治元年)三姓一带又歉收,黑背金沟采金者
猛增,多时达万人以上。1863年(清同治二年)葛成隆曾在黑背金矿组织金夫七八千人发动反清
起义,起义军多时达万余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吉林省府在三姓成立金矿局,将东沟、黑
背金矿收归官办。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金矿局隶属黑背金矿,改为官督商办。 1905年(清
光绪三十一年)以后又转为官办,并将黑背划归依兰府辖。

  民国时期,因官办不力,盗匪骚扰,经营管理者多次变动,采金生产不景气,时采时停。
此时期,土地开发进入盛期,黑背沟等地有大量土地被开发。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强化采金,实行掠夺式开采。在黑背矿区设有日本金矿局,修筑高
大围墙和坚固的炮台,内驻日本守备队和警察武装数百人。采金工人多时万余人。1940年日本
人在黑背使用一艘 150立升采金船采金,月产沙金700—1 000两。此时,黑背街已成为有居民
数万人,主要街道两旁有多处商业店铺、鸦片烟馆、赌局、妓院等设施俱全的殖民地城镇。中
共刁翎地区黑背金矿党组织在此建立抗日救国会和地下联络站,领导当地群众,开展抗日救国
活动。在中共地下组织配合下,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曾两次攻打黑背日本金矿局。

  解放战争时期,县民主政府组织黑背金矿工人恢复生产,扩大采金范围,同时开展土地改
革,建立乡村民主政权。1949年黑背金矿区年产黄金达7 000两。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双丰地区农工商各业都获得较大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双丰公
社有耕地29 860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28 190亩,总产2 736.5吨,亩产 97公斤。1992年粮
豆薯播种面积46 950亩,总产11 500吨,亩产244.9公斤,分别是1964年的1.7倍、4.2倍、2.5
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5年303万元,1992年600万元,增长98%。

  在工业上,建国后该乡陆续兴办了金矿、煤矿(在外地)、白灰厂、砖瓦厂、绝缘材料厂、
农具厂等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39万元,1985年79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1992年380万
元,实现利润3万元,税金1万元。

  在商业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只有集体办的供销社和分销店。1979年以后,贯彻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1986年全乡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31家,其中集体6
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278人,实现利税14万元。1992年店铺总数增至 54家,其中集体两家,
个体52家,从业人员403人,实现利税25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建国后双丰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至
1992年已有中学 1所,小学14所;中学生446人,小学生1 717人,教职工125人。有乡卫生院1
所,村卫生所(室)13个,医务人员35人。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3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