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六节 建堂乡

第十六节 建堂乡



  

  建堂乡总面积702.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81 259亩。全乡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22 081
人,其中汉族占91.7%,满族占6.6%,朝鲜族占1.5%。1992年末21 407人、4 772户。乡政府驻
建堂村,下辖21个行政村。

   一、地理环境

  建堂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偏西55公里处,东经130°02′,北纬 45°40′。乡域北邻双
丰乡、刁翎镇,东北接勃利县,东、南靠古城镇,西南依莲花乡,西连三道通乡。

  乡域大部分为山地,乌斯浑河两岸为河谷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北两侧较高,
中部乌斯浑河两岸较低,使全乡呈盆地形。东部与古城镇交界处的大石砬子山海拔 969米,是
全乡最高点。乌斯浑河由东南流向西北,横贯中部,沿途汇集白家沟河、西北楞河、红旗沟河、
马桥河、大通沟河、大百顺河、小百顺河等支流;境内筑有建堂灌区,灌溉面积1.51万亩。全
乡水域面积6 979.1亩,其中河流水面5 593.8亩,水资源丰富。

  乡域有林地面积768 982.5亩,森林覆盖率72.9%。林口林业局在境内建有团结、西北楞、
建堂林业经营所和红霞林牧场。地下矿产有铁、大理岩、白云岩、云母、矿化伟晶岩、稀有金
属铀等,其中大理岩、白云岩、铁储量可观。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该乡大部分地区属温和湿润气候区,小部分山区属冷凉湿润气候区。
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 200—2 600℃,80%积温保证率2 100—2 300℃;年日照2 600—
2 650小时;年降水量540—570毫米;无霜期115—135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出现;
生长期120—140天。主栽粮食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等,经济作物有烤烟和晒
烟等。其中晒烟闻名全省,成为地方特产。该乡是本县重点产粮区之一,乌斯浑河两岸土质肥
沃,气候适宜,10年往往有9年可获丰收。

  乡域有方虎公路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与境内林业干线公路和乡路联络成网,交通比较
方便。境内公路长度 101.5公里,公路上有县城开往三道通、双丰、刁翎等乡镇和高楞、先锋
等林场的客运班车,每日往返。

   二、历史概况

  建堂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大盘道遗址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此外,还有
早期铁器时代的三合遗址和三合西遗址,唐代渤海时期的大盘道古墓群遗存和金代的土城子古
城遗址。从考古情况看,在古代该乡是本县人烟较稠密的地区之一。清代实行封禁东北政策,
境内人烟稀少。清末废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垦,流民逐渐迁入垦荒,土地重新开发。

  民国时期,土地开发进入盛期,境内居民明显增多。

  沦陷时期,该乡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抗联四军、五军等部队曾在西北楞、大盘道、
小盘道等地多次打击日伪军。1937年 1月28日,抗联五军一部在柴世荣副军长率领下在大盘道
伏击日军,歼灭敌人300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2月 1日,抗联五军在柴世荣率领下夜袭前
刁翎,歼灭日伪军 48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粮食。此时期,日本侵略者修筑了古城镇至
西北楞森林轻轨铁路,在乡域西北楞等地进行大规模林木采伐,掠夺大量上等红松,通过铁路
运回日本国。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和东北大学 (即今长春市东北师
范大学,当时校址在佳木斯市) 组建的土改工作团,进驻前刁翎开展土改工作。发动群众斗争
地主恶霸,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12月初,三五九旅八团三营一连赵排长带领16人的小
分队追剿匪首李华堂来到此地。12月 12日,在拉拉别拉河(今红旗沟河) 河套地带将李华堂活
捉。1947年建立区、村民主政权。同年 5月,区委书记张建堂为营救被土匪绑架的大通沟土改
工作队队长李雷等人,率区中队追击土匪,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前刁翎人民群众为纪念烈
士,经县政府批准,将前刁翎更名为建堂。

  建国后,建堂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在农业上,1964年建堂公社有耕地47 179亩,其中
粮豆薯播种面积44 479亩,总产3 558.5吨,亩产 80公斤。1992年粮豆薯播种面积60 660亩,
总产12 614吨,亩产207.9公斤,

  分别是1964年的1.36倍、3.54倍、2.6倍。农业多种经营收入,1980年51万元,1985年271
万元;1992年601万元,分别比1980年、1985年增长10.8倍、1.2倍。

  在工业上,建国后该乡陆续兴办了木工机械厂、砖瓦厂、煤矿(在外地)、综合厂、白石矿
等乡镇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26万元,利润1万元;1992年工业总产值266万元,利润 7万元,
上缴税金5万元。

  80年代以后,乡域商业获得较大发展。1980年全乡商业饮食服务业店铺 86家,其中集体1
家,个体85家,从业人员262人,上缴税金3.9万元。1992年店铺总数增至106家,其中集体1家,
个体105家,从业人员284人,上缴税金13.3万元。

  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解放前乡域只有1所小学,1家中药铺兼诊所。解放后,教育、
卫生、文化事业逐年发展。至1992年,全乡已有中学 1所,小学20所;中学生 665人,小学生
2 850人,教职工297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16个,医务人员98人。有乡文化站1个,
广播电视站1个,500座席影剧院1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