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增长 一、人口迁移
公元926年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渤海国被辽国(契丹)灭亡后,渤海国的官宦望族大部
分被驱迁辽阳一带,其余逃往高丽(今朝鲜)、室韦(今大兴安岭以东、以西地区)等地。当时县
域多数平民南迁,少数留在原地。金代,县域女真人经过多次迁徙,大部分南迁中原地带。明
代,县域外省汉族人迁入较多。清初,县域满族人多随军入关,朝廷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县
域很长时期几乎荒无人烟。清末,开禁放垦,辽奉(今辽宁)、山东、河北等省流民涌入垦荒。
民国时期,境内垦荒流民数量大增。
沦陷时期,特别是图佳、林虎(虎头)两条铁路通车后,殖民地经济迅速发展,迁入移民数
量急遽增长。1917年前,今林口县城只有 3户人家。至1937年,已发展成有万余人的集镇闹市。
此时期,日本政府诱骗日本人民在中国东北建殖民“开拓团”,实行武装移民,先后向林口县
域迁入日本人 4 311人。日本侵略者以“兴农合作社”名义强行收缴、购买当地农民开垦的土
地,建立30余个集团部落。此外,还有被驱使来的朝鲜移民300户,1 00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略者撤走;土匪蜂起,战事不断,居民避乱、搬迁,县域人口减
少。1948年全县肃清土匪,土地改革完成,外地人又开始大量迁入,其中辽宁人较多。
建国后,迁入人口大增。1955—1956年全县共接收山东日照、苍山等县和省内哈尔滨、牡
丹江等城市移民1 893户,8 163人。其中大部分安排在各乡镇村屯中,小部分安排在垦荒新村。
1960年接收山东支援边疆建设移民809户,4 231人。
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至1964
年共压缩城镇人口29 068人(精简职工6 519人),迁至外省及省内外县6 642人,其余均在县内
农村落户。1964—1974年,先后接收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干部和医务人员到农村插队落户
814人,其中来自鸡西市300人、牡丹江市500人、外省14人。
80年代以后,全县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是迁出人口增多。按有数据记载的年份计算,1953
—1992年,全县迁入人口共513 405人,迁出人口共421 714人,机械增长91 691人。(附表3—
2)
二、自流人口
除正常户口迁移外,全县自流人口数量也较多。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全县自流人口迅
速增多。1960年,自流人口30 177人,是建国后自流人口最多的年份。其中,来自关内21 302
人;来自东北辽宁等省的8 875人。1964年自流人口4 498人。1982年全县无户口人口 7 014人;
1984年 3 306人,是建国后自流人口最少的年份。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自流
人口逐年上升。1985年,未落户人口6 173人,1987年7 616人,1989年10 299人,1990年10 835
人。此后,随着国家调整过热失衡的经济,自流人口数量开始下降。1991年全县自流人口10 067
人,1992年9 299人,比1990年减少1 536人。
林口县1953—1992年人口机械增长情况表
表3—2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