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城乡构成 1939年县域人口约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两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28%;农村人口约 5万
人,占总人口的 72%。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日本军队及其移民撤走,伪满县公署军政人员
逃散。此后两年间,土匪蜂起,战事不断,许多人搬迁避乱,城乡人口减少。其中,城镇人口
下降幅度较大。
建国后,社会安定,迁入县城的外地人口日益增多。1949年,全县人口80 239人。其中城
镇人口13 032人,非农业人口10 140人,农村人口67 207人,农业人口70 099人,分别占总人
口的16.24%、12.64%、83.76%和87.36%。
50年代,城镇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就业。“大跃进”时期,为大力发
展工业经济,从农村招工,使城镇和非农业人口增长加快。1959年,全县人口 174 097人,城
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21.96%、35.67%、78.04%、64.33%。
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1949年增长 5.72%和23.03%;农村人口和农业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1949年减少5.72%和23.03%。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4种人
口数量都呈现增长的总趋势。 1959年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分别比
1949年增长25 204、51 955、68 654和41 903人。
60年代初,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县政府收缩工业发展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压缩城
镇人口,精简职工。至1964年,全县压缩城镇人口 29 068人,其中精简职工6 519人,使城镇
和非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和农业人口增多。1969年,全县人口 282 953人,城镇人口、非农业
人口、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2.45%、27.68%、87.55%和72.32%。城镇人口和非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1959年减少9.51%和7.99%;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例,分别比1959年增长 9.51%和 7.99%。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除城镇人口减少
3 013人外,其他3种人口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非农业人口增加16 238人,农村人口增加111 869
人,农业人口增加92 618人。
70年代,继续加强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控制,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等形式,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减少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1979年全县人口397 334
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2.76%、25.82%、74.18%和
87.24%。其中城镇人口、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比1969年增加0.31%、1.86%,非农业人
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比1969年减少1.86%、0.31%。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4种人口数量都在上升。其中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比 1969年增
加15 483、24 269、98 898和90 112人。
80年代以后,全县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大发展,城镇青年大部分在当地就业,农民进
城做工、经商的也日益增多,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增长加快。1992年,全县人口422 574
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6.22%、29.79%、83.78%
和70.21%。其中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比1979年增长3.46%和3.97%。农村
人口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1979年下降3.46%和3.97%。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切实
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在人口机械增长方面,全县迁出人口也多于迁入人口,但由于人
口基数大, 4种人口仍然呈现增长的总趋势。同年末,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农
业人口,分别比1979年增加17 832、23 292、7 408和1 948人。(附表3—24、25)
林口县1949—1992年总人口与农业、非农业户数情况表
表3—24 单位:人、户
林口县1949—1992年城乡人口构成情况表
表3—25 单位:人、%
注:1949、1950年城镇人口数从调查口碑中推算出来,较为准确;1951—1954年城镇人口
数引用《林口县基本情况》(1949—1955)中数据,1955—1957年城镇人口数引用当时的统计年
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