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二节 畜禽饲养



  

   一、家畜饲养

  解放初,牲畜为农民私有。互助组时期,家家比精心饲养,户户比增膘复壮。进入高级社
时,大牲畜作价归集体公有,个人饲养生产形式中断。60年代初,重新允许一些个人饲养少量
大牲畜。1966年初,全县部分公社有个体饲养的大牲畜 291头匹。不久,在“文化大革命”运
动中,社员个体饲养的大牲畜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饲养
形式重新出现。1979年,个体饲养大牲畜数量猛增,养牛专业户相继出现。莲花公社江西大队
一社员1980年养牛10 头。1980年以后,全县家庭养畜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建国后,全县大牲畜饲养经历了三升、两降5个阶段。1954年饲养大牲畜 27 005头匹,比
1949年增长27.4%。1958年饲养大牲畜21 759头匹,比1954年下降19.4%。1961年全县大牲畜仅
有 19 488头匹,为建国后全县大牲畜饲养量最低点,比1959年下降 4.6%。1970年饲养大牲畜
35 947头匹,1980年饲养大牲畜45 039头匹,1985年饲养大牲畜56 140头匹;1992年全县饲养
大牲畜87 925头匹,是1961年大牲畜饲养量的4.5倍。

(一)黄 牛

  解放初期,全县黄牛品种多系蒙古牛和蒙古杂交牛(本地牛)。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抗寒、
抗病、耐粗饲,便于使役。1949年,全县饲养黄牛8 954头,占全县大牲畜总数的42.2%。1954
年黄牛饲养量为11 994头,1958年饲养量为8 408头,比1954年下降29.9%。1964年黄牛饲养量
回升到 12 476头,超过 1954年的饲养量。此后,黄牛饲养量总体上保持了上升的发展趋势。
1985年增至42 216头,比1949年增长3.7倍,占大牲畜总头数的75.2%。1992年增至67 739头,
比1985年增长60%,占大牲畜总数的79%。

  近十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小型拖拉机进入农户,使役黄牛逐渐减少,
肉用黄牛不断增加,这使黄牛在品种上也由过去单纯役用型发展为兼用型和肉用型。主要品种
有本地黄牛、蒙古牛、朝鲜牛,肉牛利木赞、夏洛来、西门塔尔、短角牛等。

(二)马、骡、驴

  解放后至70年代,本县饲养马、骡、驴发展较快。1949年饲养12 242匹(头),1978年20 338
匹(头),比1949年增长66%,占大牲畜总数的47.3%。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牲畜变集
体饲养为个体饲养。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动力由以畜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马、
骡、驴饲养量有所减少。1985年全县仅有13 745匹(头),其中马12 524匹,骡947匹,驴274头。
1992年又回升至19 641匹(头),比1978年减少3.4%。此时期,本县马的主要品种有本地马、蒙
古马、卡巴金、阿尔登和苏重挽等。

  (三)羊

  建国初,本县养羊发展缓慢,品种多为粗毛羊和体型瘦小的山羊。1949年养羊 1 203只,
1952年发展到 2 244只。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改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开始建筑圈舍,
设专人放牧。1959年全县养羊突破万只,达12 300只。1960年农村《六十条》颁布后,家庭养
羊业重新发展起来。当年末,全县养羊达到15 673只。此后以改良品种半细毛羊为主,饲养量
逐年上升。1966年达24 114只。“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庭养羊受到冲击。1977年全县家庭养
羊成为空白。1978年家庭养羊重新恢复,并不断引进新品种,主要有东北半细毛羊、考力代羊、
绒山羊、奶山羊等。1980年全县养羊 53 988只,1985年全县养羊 45 299只;1992年全县养羊
70 686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四)猪

  1949—1954年,生猪年饲养量在3万头左右,户均养猪1头以上。195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
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年代农户饲养的猪大都归集体所有。生产队大办养猪场,个体养猪
大幅度下降。“共产风”过后,因饲料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集体养猪场相继停办。1961年,
全县私人养猪14 281头,平均每3户饲养 1头;集体养猪由1959年的 10 747头猛降到1963年的
670头。 1968—1978年,全县养猪生产处于徘徊阶段。此时期,猪的死亡率极高。1977年全县
猪死亡28 503头,占年末存栏数的39.3%;1978年死亡6 680头,死亡率达 44.3%。1979年以后,
全县农户个体养猪增多,出现了许多专业户、重点户;集体养猪逐年下降。同时猪的品种不断
增多,主要有东北民猪、哈白猪、苏白猪、巴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三江白猪。1985年
全县养猪91 577头。1992年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455户;年末生猪存栏100 930头,比1949年
增长2.7倍。

   二、家禽饲养

  养禽多以养鸡为主,鸭、鹅次之。

  50年代初,全县养鸡规模小,数量少,以个体散放方式饲养;品种多为本地鸡。鸭主要为
本地鸭,鹅为本地鹅、灰鹅。1958年柳树畜牧站和龙爪园艺场先后创办集体养鸡场,共养鸡近
千只。鸡场实行火炕孵化,为当地居民提供少量鸡雏,此为集体养鸡的开端。同年县商业局创
办北山养禽场,饲养蛋鸡 4 000余只,并有少量的康贝尔鸭、京白鸭,配备电孵化器。60年代
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县商业局北山养禽场停办。1962年全县养禽仅15万只,比1954年减
少41%。

  70年代,牡丹红蛋鸡新品种被引入,本县养鸡业发展迅速。1975年全县养禽发展到36万只。
80年代初,先后引进蛋鸡星杂 579、滨白、罗曼、京白、艾维菌、珍珠、乌骨、罗斯,肉鸡星
布罗、白洛克、AA、尼古拉火鸡等10余个优良新品种。1981年,改革饲养体制,变集体养鸡为
个体养鸡;改进饲养方式,扶持和发展养鸡专业户和重点户。1985年,全县有养鸡专业户30户;
1992年,全县养禽专业户发展到167户,其中饲养5 000只鸡以上的鸡场有 5个。同年末,全县
养禽发展到92万只。(附表4—18)

   林口县畜禽品种表
  表4—18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