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疫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林口县历史上发生的畜禽疫病可分为4类:
病毒性疫病有马传贫、马流感、马乙型脑炎,牛瘟、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萎缩性鼻炎、
猪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痘、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羊传染性浓泡病,犬流感、犬瘟
热、狂犬病,兔传染性水泡口炎,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痘、鸡淋巴白血病,小鹅瘟
等。
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马鼻疽、马腺疫、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牛放线菌病、奶牛结核,猪
丹毒、猪肺疫、猪水泡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仔猪链球菌病,羔羊痢疾、
破伤风、布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李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恶性水肿、肉毒棱菌中毒症、
曲霉菌病,兔大肠杆菌病、兔脚皮炎,鸡白痢、禽霍乱、鸡丹毒等。
霉形体病(支原体病)有牛肺疫、鸡霉形体病、喘气病等。
寄生虫病有牛羊肝胵病、螨病,猪囊虫病、猪旋毛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狗贤虫病,兔
球虫病,鸡球虫病等。
至1992年,县域已消灭的疫病有牛瘟、炭疽;已经控制的有牛肺疫,马鼻疽、马传贫、马
腺疫、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萎缩性鼻炎、猪水泡病,羊传染性脓泡
病、绵羊痘,兔传染性水泡口炎、布氏杆菌病,小鹅瘟等;仍在危害畜禽的疫病有鸡瘟、鸡马
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炎、禽霍乱、鸡白痢、犬瘟热以及呼吸道疾病。其中属新发现的疾病有鸡
法氏囊炎、鸡孤菌性肝炎、鸡淋巴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等。(附表4—19)
林口县畜禽疫病种类表
表4—19
二、防治措施
(一) 炭疽病
1954年本县对马、牛进行炭疽免疫注射 7 993匹(头)。1955年对马、牛进行炭疽免疫注射
3 172匹(头)。1956年本县集中组织人力为马、牛进行炭疽免疫注射 13 800匹(头)。至60年代
初,全县没有疫情发生。1961年6月,木兰集镇(后划归海林县)牛发病7头。疫情发生后,对病
死畜采取焚烧深埋,严密封锁、隔离,对周围村屯牛马使用疫苗免疫注射,控制了疫情发展。
1962—1992年,全县没再发生此种疫病。
(二)口蹄疫
此病又称五号病,1969年部队换防从南方携带病猪入境,使林口镇公社、中兴公社东关大
队、奎山公社安山大队发生疫情。流行特点是在猪群中散在发生。1979年2—5月,县食品公司
购进患病猪感染后发病,波及 3个公社、5个大队。猪发病180头,死亡30头。1979—1983年,
本县连续发生疫病5次,病猪共6 705头,死亡2 300头,波及 14个公社。1988年该病又呈暴发
性流行,全县5 403头猪发病,死亡2 147头。当年县里成立防五号病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开
展 3次普查清圈、消毒工作,采取综合性防病措施,严格控制疫情。同时,监控老疫区,定期
消毒,并对清净区加强防范。1984—1992年本县没再发生口蹄疫。
(三)猪、鸡疫病
1959年以后,重点加强了猪、鸡四大疫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新城疫)的预防工作,
全县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防疫网(县防疫站、乡畜牧兽医站、村兽医室)。每年春、秋定期
防疫,对全县猪、鸡进行免疫注射,夏季补针,有效地控制了猪、鸡四大疫病发生。1985年,
猪、鸡四大疫病防疫接种密度分别达到90%、85%;猪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禽控制在8%以下。
1992年,防疫接种密度达到90%以上,猪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禽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
(四)马鼻疽
1952年开始对马匹加强检疫,并采取了净化措施。1956年全县有 8 900匹次马受检。1959
年,全县对鼻疽阳性马采用土霉素碱治疗,收到明显效果。1963—1964年,全县两年共有18 482
匹次马受检,呈阳性马1 901匹次,其中开放性鼻疽马50匹,阳性率10.3%。为控制马鼻疽的发
生和扩大蔓延,本县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疫区马匹实行封锁、隔离、治疗等办法。给检出
的阳性马烙印,加强管理,不得变卖或串换;开放性鼻疽马无偿捕杀;无症状阳性马补助捕杀,
使鼻疽阳性马逐年下降。同时,注意健康驹培育,使隔离点逐年拔掉,净化区不断扩大。70年
代末阳性率减少至 0.79%。1986年,阳性检出率为0.098%。1987年,检疫13 462匹次,阳性11
匹。1988年检疫12 779匹次,阳性8匹。其中自然死亡3匹,阳性捕杀 5匹。1989年以后,本县
成为马鼻疽清净县。
(五)马传贫
1960年,本县疫病普查时发现五林公社有无名高热马大批死亡,以后被省兽研所检测定性
为马传贫。1962年全县普遍开展马传贫防检工作。1972年对马传贫病进行普查摸底。1975年对
5 300匹马进行马传贫病情普查,检出阳性马110匹,全部捕杀。1977年对全县 8 900匹马开展
疫情普查,检出阳性马 119匹,全部捕杀。通过多年对阳性马的淘汰捕杀,并坚持常年注射疫
苗,马传贫阳性检出率明显下降,全县疫点得到控制。
(六)牛、羊布病
1959年,本县在龙爪公社向阳管理区首次开展绵羊布病检疫,抽检羊 1 500只,检出阳性
499只,检出率33.3%。1960年全县抽检羊10 518只,其中阳性263只,阳性检出率为2.5%。1968
年阳性检出率为 0.0001%。1969—1979年对全县羊群采取注射疫苗办法控制疫情。1980年奎山
公社马鞍山大队羊布病疫情发生,畜牧部门采取及时清圈、消毒等综合性措施进行防治。1982
年亚河公社虎山大队突发牛布病,疫情严重。为减少污染,畜牧部门及时组织人力清圈、消毒,
采用阳性捕杀,并利用M5号苗对全乡牛、羊进行免疫注射。1981—1984年,全县对检出阳性病
畜全部捕杀。1985年开始对成羊注射疫苗、羔羊检疫、阳性羊捕杀,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七)奶牛结核
本病在县内流行多年,开放性结核病畜为主要传染源。1980年对本县奶牛场36头奶牛全部
检疫,呈结核阳性5头。其中阳性4头隔离,双阳性1头捕杀。1981年对全县奶牛场 87头奶牛检
疫,检出阳性牛5头。其中阳性1头隔离,双阳性4头捕杀,阳性率5.7%。1983年对 50头奶牛抽
检,其中呈阳性11头全部隔离,阳性率22%。1985年对53头奶牛检疫,呈阳性 10头。其中双阳
性1头捕杀,阳性9头隔离。1988年对314头奶牛全部检疫,呈阳性牛7头全部隔离,阳性率2.2%。
1992年对全县545头奶牛抽检249头,呈阳性牛15头全部隔离,阳性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