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
第二节 养殖
本县江河纵横,坑塘、泡沼星罗棋布,具有发展养殖渔业的良好条件。但从解放前至建国
初,由于野生鱼类资源丰富,被誉为是“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地方,没有养殖渔业。
1955年,县工商科派一名渔业管理专职干部去镜泊湖养殖场学习渔业生产技术,准备发展
养殖渔业。1959年,在“大跃进”热潮中,全县各地开始兴修水库,建设了中三阳、浪花、小
龙爪等水库。在堤坝合龙后,放养鱼苗,这是本县养殖渔业的开端。
1967年,试验池塘养鱼。当时商业科水食站利用其后院泡塘 10亩水面,投放8 000尾鱼苗,
以鲤鱼、鲫鱼为主。当年产商品鱼285公斤,为发展池塘养鱼积累了一定经验。
1968年冬,小龙爪水库因不具备测氧条件而发生严重缺氧,致使近十年放养的鲢、鲤鱼大
量死亡,仅存少量野生杂鱼。后来该水库虽然具备了测氧条件,但因工作疏忽大意,又发生过
缺氧事故,造成放养的鱼大量死亡。此种情况其他水库也时有发生。
1973年,全县水库固定型养鱼点发展到 9处,即亮子河、小龙爪、中三阳、万寿、前进、
红旗、大碱、跃进和浪花水库;养殖水面4 200亩,年产鱼 24吨。池塘养鱼发展到10余处,分
布在新城公社和中兴公社境内,养殖水面近百亩,年产鱼6吨。
同年,县水产管理部门建起小型化验室,配制各种药液,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同时,为
各水库培训养殖专业人才。
1974年,为改变“鱼苗”南苗北运、资源不稳、质次、量少、价高的不利状况,县水产部
门在小龙爪等水库建设孵化池、育种池和越冬池繁殖鱼苗,供应水库及池塘饲养成鱼。1980年,
全县建成育种基地145亩。
1985年以后,养殖渔业发展迅速,个体、集体养鱼一起上,养殖水面连年增长。至1992年,
全县有个体养鱼专业户495户、集体养殖单位76个、国营养殖单位 15个;有鱼种繁育基地12处,
1 048亩,每年繁育鱼苗300万尾;有养殖总水面12 550亩,年产鲜鱼552吨,比1987年的170吨
增长 2.2倍。此时期,技术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水产技术在渔民中普及,驯化、网箱和稻田养
鱼在全县推广开来。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鲢鱼、草鱼和鲫鱼。水产品市场良好,鲜鱼虽价格
较高,仍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