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提水工程

第三节 提水工程



  

   一、机电井工程

  建国初,县内每个村屯约有人工土井1—2眼,仅供人畜饮水。大多水质不佳,部分村屯土
井经常干涸,不足人畜饮用。有些偏僻村屯因无井只好饮用河水,多引起疾患,严重影响人民
群众身体健康。

  1955年,县人委在组织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动员全县人民打井,改良水质。至1957年,
共打土井400多眼。

  1958年,在“全面规划、统一领导,防旱除涝、综合治理,以蓄为主、排灌结合,社办为
主、依靠群众,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大、中、小结合”的水利建设方针指导下,县人委组织
全县3 000多名民工投入打大口井大会战,当年增加大口井400眼。同年冬,在亚河公社二段地
管理区打了两眼机井灌溉农田,从此揭开了本县打机电井的序幕。

  1971年全县机电井增至11眼,而配套投入使用的只有3眼。机灌农田 2 070亩,电灌3 140
亩。次年,配套井虽然增至6处,但只灌溉3 676亩。1973年,有 10眼配套井,灌溉农田5 411
亩,其中电井灌溉 5 336亩。同年,县专业井队开始置办机井钻机。1975年,机电井建设掀起
高潮。全县有机电井28眼,其中配套使用11眼,灌溉农田8 120亩。1976 年增至44眼,其中配
套37眼,有35眼投入使用;灌溉农田16 756亩,其中电灌占64.7%。

  1977年,出现以旱灌小麦为主的机电井建设高峰。全县 16个公社共有机电井128眼。其中
机井94眼,装机97台,共1 284千瓦;电井34眼,装机 34台,共225千瓦。另有水井251眼,配
套水车5辆,机电井灌溉农田25 600亩。

  1980年,机电井建设转向改良水质与解决群众饮用水方面来。1983年全县共有机电井钻机
9台,其中县专业井队 4台。同年末,全县有饮用水电井130眼。柳树公社所在地和龙爪公社西
山大队首先吃上自来水。至1992年,全县建成农村自来水井220眼;安装压力罐175个,修建高
位水池44座、水塔1座;井房面积8 254平方米;完成土方207万立方米,石方1.3万立方米,混
凝土方1 215立方米;投入人工80.19万个。总投资787.4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31.15万元,群
众自筹556.3万元。

   二、抽水工程

  “文化大革命”后期,县革命委员会提出“革命加拼命,粮食上纲要过黄河” (粮食亩产
200公斤称为上《纲要》,亩产250公斤称为过“黄河”)的口号。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农村“地
头插红旗,挂语录牌”,大搞不切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当时在牡丹江、乌斯浑河沿岸建设了
许多抽水站、“沟旁站”和“胜天池”(建于山顶或高岗处,抽水入池,再引水灌溉)。其中有
五星望天岭天池,建堂公社靠山水轮泵站,刁翎提水站,朱家公社新兴、五林公社青西、中兴
公社东关抽水站,龙爪抽水站、电灌站。1971年全县共建起机、电抽水站 71处,装机2 076.9
马力;灌溉农田2.62万亩。但因无规划、无设计或规划设计不周、工程不配套,加之水毁和管
理不善,这些工程先后大多报废。至1992年仅剩4处能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