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观测
第一节 气象观测
一、地面气象观测
1956年10月31日,本县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编制月、年气象记录报表。地面气象观测
的主要项目有:空气温度、最高(低)气温、空气湿度、大气压力、地面温度、最高(低)地面温
度、土壤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深处温度、地中 40厘米、80厘米、160厘米、320厘
米深层温度、日照时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冻土深度、水面蒸发、降水量、
积雪深度和密度、电线结冰等项。观测时间与观测次数为每天(按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
20时 4次定时观测。观测场地为25×25平方米,场地平整,四周空旷,浅草铺地。观测仪器主
要有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最高(低)温度表、地面零厘米温度表、曲管温度表、地中直管温
度表、冻土器、积雪器、雨量筒、蒸发器、毛发温度表、温度自记、气压自记、气压表、雨量
自记、Kc型电接风向风速自记、日照计等。地面气象观测还负责向飞机场、民航部门报告航危
性天气。
二、农业气象观测
1959—1960年,在奎山农场开展了小麦、玉米、大豆物候观测。1980年,在五林公社长兴
大队进行水稻分期插秧试验。1982年始在中兴公社团结大队开展烟草栽培观测、土壤温度测定、
玉米发育期观测和自然物候观测。同时制作农业气象年报表,整理汇编农业气象资料,拍发农
业气象旬(月)报,开展年度气候评价,农业生产年景分析和产量预报。
三、天气预报
1958年,根据农业“大跃进”形势的需要,本县开展了天气预报的补充订正发布工作,主
要是接收黑龙江省气象台天气形势广播,开展天气、物象观测,结合群众看天经验和县站气象
要素变化补充省台天气预报,对全县天气作出进一步预报。1959年,随着气象预报改革,开始
用县站自身的气象资料(压、温、湿)曲线图、结合时间剖向图、点聚图、相关分析等进行预报
制作。
1960年,县气象站从补充订正预报转入自制预报阶段,预报种类分12小时、24小时、36小
时、48小时、3—5天、10—15天的短、中期预报和一个月、一个农村活动以及全年的天气预报。
1980年,县站天气预报开始进入专业性预报阶段。预报方法从原来的资料相关转入数理统
计和新技术引进。1983—1984年,装配 了ISQ—IB气象图片传真接收机,直接收北京气象中心
和日本东京的天气广播,配置了PC一1500袖珍电子计算器。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使24小时晴雨
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降水准确率全年平均达70%左右。重要天气预报能够抓得住,中长期
天气趋势分析基本正确。1990年,在全市各气象台站预报工作竞赛中林口县气象站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