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县域森林主要病害有樟子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早落病、落叶松枯梢病、樟子松
红斑病、杨树灰斑病、杨树烂皮病、杨叶锈病、杨树溃疡病等10余种。
森林虫害主要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卷叶蛾、落叶松鞘蛾、落叶松天蛾、红
松球果螟、杨杆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杨毒蛾、柳毒蛾、舞毒蛾、蝼蛄、地老虎、金
龟子等10余种。
森林鼠害主要有红背
森林病虫鼠害的危害特点是随气候变化而发生,鼠害发生面积大于虫害和病害。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只顾森林掠夺,从不过问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建国后,人民
政府非常重视森林病虫鼠害的危害,普遍开展了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贯
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防治方法由人工防治发展到药物防治并逐步向生物
防治发展,以逐步实现“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
1964年 6月,在青山林场建立林口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开始结合生产实际,对全县林区
危害林木的病、虫、鼠害进行调查,开展科学实验。共研究出10余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森
林鼠害的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黄纹平腹小蜂的筛选和利用”于1978年分别荣获省政府优
秀成果奖和省林业总局优秀成果奖;“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于1984年荣获省政府二等奖。通
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较好地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
人工林鼠害最早发生在1961年。当时楚山林场楚山营林区落叶松人工林发生鼠害 300亩,
被害率5—10%。1965—1992年,本县发生的鼠害面积累计211.37万亩。防治鼠害主要以磷化锌
和氟乙酰胺等拌以玉米糠、面瓜和土豆制成饵料投放,有效地抑制了鼠害。
人工林以松毛虫为主的虫害最早发生在1963年。当时五星公社五星大队落叶松人工林发生
虫害面积300亩,虫口密度 400条/每株,有的全株树叶被吃光。当时只限于人工捕捉。1969年
开始用“六六六”粉烟剂和“马拉硫磷”药剂防治松毛虫。1977年用赤眼蜂对松毛虫进行生物
防治。1980年又筛选和繁殖黄纹平腹小蜂防治松毛虫;在五林林场施业区开始用飞机撒药防治
松毛虫。此外还利用黑光灯诱杀、白僵菌喷粉、招引益鸟等方法防治各种虫害,使虫口密度大
大下降,保护了人工林正常生长。
人工林病害最早发生在1967年。当时青山林场 300亩落叶松发生枯梢病。此后红松锈病、
樟子松疱锈病等病害在县属各林场不同程度发生。1983年,对 4万余亩樟子松人工林进行修枝,
修除树冠下部 2—3轮枝条与树冠上端的病枝;在病枝、病于上涂药(用1 000倍福尔马林),有
效地控制了林木病害。(附表5—10)
林口县1965—1992年森林病虫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表
表5—10 单位: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