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晒烟生产
第一章 晒烟
第一节 晒烟生产
林口县域晒烟种植始于清末,当时农民种植少量晒烟自用。民国至沦陷时期,县域刁翎地
区的半方地、大百顺、小百顺、河兴屯一带,因土壤和气候等条件适宜,所产晒烟色泽好,油
分足,劲头大,香气醇厚,享有名气。晒烟除自用外,还作为商品出售。解放后,本县晒烟生
产获得较大发展。1949年,县人民政府责成各级供销社组织晒烟产区农民种植晒烟。当年全县
晒烟实收面积1 515亩,收购商品烟45 500公斤。
建国后,晒烟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重点产区刁翎、建堂两乡所产的“刁翎晒烟”远销北
京、上海等地,被誉为“关东烟”,驰名全国。
五六十年代,本县生产的晒烟为带烟拐子 (烟茎)的毛晒烟,主要品种有 “刁翎大叶”、
“柳叶尖”和“护脖香”。在生产方法上采用撒子直播,薅草间苗,抽底铲趟,定心采摘,上
架晾晒等传统工艺。生产技术水平低,靠天种烟,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政治运动冲击和“以粮为纲”农业方针影响,种植晒烟等经济作
物被视为发展资本主义,遭到限制,全县晒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
集团后,晒烟生产重新发展起来。晒烟生产普遍实行了选用良种,催芽播种,育苗移栽,科学
施肥,防治病虫害,打顶抹权,采收成熟叶,上架调制等新工艺。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改为生产不带烟拐子的净晒烟。
1983年以后,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和乡镇政府重视晒烟生产,县政府制定了
晒烟税收县乡“五五”分成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乡镇领导发展晒烟生产的积极性。1987
年,建堂乡政府从牡丹江农业科学院研究所聘请两位有晒烟生产实践经验的农艺师到建堂乡,
为烟农讲授晒烟生产技术。建堂乡供销社为把“刁翎路”晒烟发展起来,组建晒烟生产合作社;
从外地引进“龙烟二号”、“延晒一号”、“延晒二号”等优良品种,并帮助烟农购买化肥、
农膜等物资,大力发展晒烟种植。当年全县晒烟实收面积9 017亩,收购晒烟139.2万公斤。其
中建堂乡实收面积4 677亩,交售晒烟60万公斤,位于全县各乡镇之首。
1988年以后,烟草经销部门对晒烟实行“以销定购”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收购量时
多时少。1990—1992年,全县年均实收晒烟2 630亩,年均总产53.3万公斤,年均收购晒烟213 098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