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企业
第二节 工业企业
解放前,本县有农民自办的油坊、粉坊、豆腐坊、磨坊、烧锅(酒坊)、木匠铺、铁匠铺、
成衣铺等手工企业。解放后,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分散的农村手工业户参加生产合作化,手
工业成为集体经济的一部分。
1958年在“公社办工业”运动中,农村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冶金、电力、煤炭、
化学、机械、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用品等工业门类。
60年代初,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社队工业企业纷纷下马,仅保留部分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
活直接服务的工业企业。
1966年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鼓励“农村创办些小工厂”,之后从备战、备荒的角
度出发,全县开始兴办“吃、穿、用、打”小而全的工业企业。70年代初,国家北方农业会议
后,要求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本县兴起办厂高潮。1970年全县办起 38家工业企业,产值329
万元。1979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达183家,从业人员8 044人,产值3 43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队工业走上健康发
展轨道,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驾齐驱。重工业中的采掘业、制造业和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
加工业,在发展上处领先地位。煤炭开采、建筑材料生产、粮油加工和木材加工业成为本县乡
镇工业的主体。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1 455家,从业人员10 293人,产值4 727万元。1990
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2 457家,从业人员 1.9万人。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2 966家,从业人
员19 790人,产值22 078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04倍、92%、3.67倍。
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行业分机械、煤炭、非金属矿开采与加工、建材、冶金、医药、
橡胶、塑料、木材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工艺美术、食品、饲料、皮革等近40个门类。
一、机械工业
解放前,本县机械工业以家庭小铁匠炉为主,生产镰刀、锄头、镐头等简易农具。解放后,
经过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各公社普遍办起农机具修理制造厂,
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社办农机制造业绝大部分下马。1970
年10月,国务院北方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县各公社重新办起农机具修造厂,
维修农机具、生产小农具和农机配件。1978年五星公社北甸大队投资20多万元,建起农机修理
厂,生产农机配件,维修汽车和农机具。此时,乡镇企业的机械工业初具规模。
80年代,乡镇机械工业能够生产制砖机、制瓦机、机床、弹花机等多种工业生产机械,还
能生产汽车配件、钢窗等产品,能够开展汽车大中修理等维修业务。此时期机械工业乡、村、
个体一起上,发展较快。1992年全县乡镇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 213家,其中亚河汽车配件厂生
产的汽车刹车轱、水泵等产品被纳入省汽车工业公司大本计划。该厂当年产值79万元,利税12
万元。林口镇城东村村民张洪胜引进资金58.2万元,与外商合资办起林口县洪彬铸件有限公司,
产品销往欧美等地;年产值270万元,实现利税 30万元。五星乡庆丰村与桦林橡胶厂合股,建
起庆丰钢窗厂;年产值300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
1992年全县乡镇机械工业行业从业人员1 104人;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86台(车床49台、钻
床12台、刨床18台、铣床两台、其他床5台)、台钻16台、砂轮及磨光机15台、简易车床10台、
锻压设备17台;产品由70年代的十几种发展到脱谷机、铡草机、播种机、通用犁、砖机、瓦机、
麻棉弹花机、木工机械、拖拉机配件、汽车配件、球磨机和各种铸件等100余种。
二、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业
本县乡镇企业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制品业以砖、瓦、沙石、白灰为主,兴起于50年代农业
合作化时期。当时,部分互助组、社队组织临时性或季节性的副业队(组),开展手工挖沙、打
石、用柴草烧手工砖等副业活动。60年代末,以副业形式存在的建材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1978年,全县有社队建筑材料工业企业 13家,从业人员1 032人,
产值24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建筑材料及非金属采矿业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
走上健康发展道路。1980年全县社队建筑材料及非金属采矿企业达25家,从业人员 1 834人,
产值379万元;主要生产砖、瓦、沙、石、灰等,占全县建筑材料总产量的80%以上,建材工业
成为社队工业中的重要部门。1985年全县有乡镇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制品企业67家,从业人员
2 039人,产值549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68倍、11%、45%。
1992年全县乡镇建材及非金属矿制品企业达 204家,其中龙爪砖厂、亚河砖厂、富亚砖厂、
茄亚砖厂、团结村砖厂等从业人员都在100人左右;产值超100万元,利税超10万元。全县乡镇
建材企业从业人员3 529人,产值2 250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0.2倍和3.1倍。主要产品有红
砖、红瓦、沙子、块石、白灰、水刷石、白土、火山灰、石灰石、大理石、陶瓷管、花岗岩块
石、人造大理石、花盆等。
三、煤炭工业
本县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兴起于 50年代。1958年,在公社大办工业运动中,社队办煤矿(小
煤窑)兴起并迅速增加。1961年,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中, 社队小煤矿大部分停办。70年
代初复兴。1984年中央提出“有水快流”,本县乡镇、村、个体办采煤业飞跃发展。同年为加
强对采煤业的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乡镇企业矿业公司,负责全县乡镇煤矿的安全、生产、
技术等工作。1985年本县乡镇、村、个体办煤矿发展到357家,从业人员 5 580人,实现产值1 735
万元。1986—1992年经过县政府几次整顿,关停了一批安全技术不合格和破坏资源的个体办煤
矿,滥采乱挖现象得到控制。
1992年,全县乡镇、村、个体采煤企业共163家,从业人员 4 446人,产值6 230.8万元。
其中五林镇煤矿、柳树乡复兴矿、亚河乡二龙矿和奎山乡华山矿从业人员均在 100人左右,产
值超100万元,利税超 10万元。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煤炭工业主要设备有提升机、通风机、绞
车、水泵、充电设备、汽车等328台套(辆)。
四、食品制造业
50年代农村合作化后,县内部分乡镇开始兴办粮油加工厂。60年代后期县内农村机械化程
度提高,用机械加工米面明显增多。70年代初,农村大队普遍办起粮油加工厂,使用人畜力推
石碾、石磨加工米面的传统方式被电动机械加工方式所取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1984
年,个体办的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在全县农村普及。1985年,乡镇粮油加工企业达 217家,从业
人员 354人。粉条、白酒、豆腐、酱油、醋、酱菜、糕点、熟食、食用油等食品制造企业发展
到759家,从业人员2 100人。1992年粮油加工企业发展到395家,其中乡镇办10家,村办196家,
个体189家;其他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 929家;从业人员10 051人。
五、其他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乡镇工业中的饮料制造业、医药工业、饲料加工业、缝纫
成衣和皮革制品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与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工艺美术业等
也相继发展起来。1992年这些行业共有企业62家,其中龙爪造纸厂、皮革纸厂、三道通木制品
厂、林口镇塑料厂、柳树人参制品厂、朱家药厂、中兴烟花厂等企业已成为本县乡镇企业的骨
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