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食品工业

第一节 食品工业



  
   一、粮油加工业

  1918年,县域刁翎相继有万昌德、裕盛永油坊开业。至 1928年兴隆镇 (今刁翎)、前刁翎
(今建堂)、古城镇、五河林(今五林)、三道通等地均有油坊;以木槌打油,小本经营。1932年,
县域有油米坊10余家,有些已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38年,县域油米作坊14家,分布在林口街、
五河林、关门嘴子(今朱家)、古城、兴隆镇、前刁翎和三道通等地。其中林口东街的德聚诚油
坊和西街吕子明油坊,五河林赵保义和杨惠民的仁合兴油坊规模较大,加工能力较高。仁合兴
油坊已有螺旋式人力榨油机15盘,还附设碾磨加工粮谷。1940年,日本人毛野顺治在林口街开
设毛野株式会社稻米所,有制米机4台。

  1945年 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日本人开设的油米作坊被县政府接管。1949年,县域有油
米加工厂(作坊)10家。其中林口油米厂、刁翎油米厂和五林油米厂为国营企业,主要设备有榨
油机3台、制米机两台,年产豆油341吨,加工大米514吨;私营油米加工厂(作坊)7家:林口制
米厂、林口西街油坊、三道通油坊、东泰米厂、世元新米厂、同兴米厂、三合米厂,主要加工
成品有玉米面、玉米糟子、大米、高粱米、豆油等,年加工粮油一二千吨。1956年,对私营企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粮油加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划归粮食局管理。1965年全县
共有全民粮油加工企业3家,职工平均人数129人;主要设备1.2台,固定资产 42万元,定额流
动资金平均余额12万元;当年加工豆油687吨、大米372吨、面粉1 028吨,实现产值219.8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粮油加工作坊兴起。1976年,全县 90%以上的大队都办起粮食
加工厂;有些大队还办有榨油作坊,解决了农村粮油加工难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集体的粮油加工厂(作坊)多数
承包给农民个体经营。1980年,全县有粮油加工企业10家,其中全民企业 4家,社办集体企业
6家,职工平均人数284人;拥有生产设备 128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5万元、净值194万元,
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9万元;产值687万元,利税 22万元。1986年,改建林口油米厂,改造
古城、五林和刁翎油米厂,购进新设备8台套,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粮油加工业产值1 911
万元,加工量43 922吨,利税20万元。同年,建立林口制油厂,1987年引进浸油设备 6台套,
1988年正式投产。该厂生产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固定资产 800万元,日生产浸油50
—80吨;有职工180人。1989年,产品销售收入142万元,利润108万元,产值364万元。

  1992年,全县粮油加工厂家由1985年的25家增至191家,增长6.6倍。其中乡镇企业10家,
占5.2%;村办企业163家,占85.3%。职工队伍不断扩大,由1985年的916人增至1 519人,增长
65.8%。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由1985年的436.2万元,增至1 369.5万元,增长2.1倍。粮油成品产
量17 009吨,其中全民和乡、村办粮油加工企业产量11 958吨,不但满足本县需求,还为其他
市县承担大量加工任务。同年,全民独立核算粮油加工企业产值2 013.9万元,利润172.3万元;
村办粮油加工企业产值1 158万元,利润41万元。

   二、肉类加工业

  1978年,林口县商业科建立肉食加工厂,职工20人;主要设备有搅拌机、切肉机、绞馅机、
灌肠机、烘干炉等8台;主要产品有各种灌肠和肉类熟食制品。固定资产原值5万元、净值 5万
元。当年加工肉食260吨,产值65.6万元,利税1.2万元。1979年,职工平均人数19人,年加工
肉食457吨,产值137.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4万元、净值3.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
额5.5万元;利税1.8万元。

  1980—1985年,职工平均人数从37人增至78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由14万元增至85万元,
净值由10万元增至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由22万元增至34万元。6年累计创产值675万
元,年均112.5万元;累计亏损134万元,年均亏损22.3万元。1986年企业停产。

   三、乳品制造业

  1989年,林口县建立乳品厂,主要设备有联合制乳机、烘干机、自动装粉机等 8台,职工
平均人数49人;当年生产奶粉和乳制品 16吨,产值 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3万元、净值
25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1万元;当年亏损 14万元。1990年,乳品厂职工平均人数70
人,年产乳制品38吨,产值25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9万元、净值24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
平均余额36万元;当年亏损46万元。1991年,乳品厂职工平均人数74人,年产乳制品27吨,产
值7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3万元、净值2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3.7万元;当年
亏损37.7万元。1992年,乳品厂职工平均人数75人,年产乳制品47吨,产值94万元;年末固定
资产原值275万元、净值25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2万元;当年亏损52万元,全员劳动
生产率1.25万元/人。

  林口县乳品厂建厂4年,共生产乳制品128吨,产值累计203万元,亏损累计149.7万元。

   四、调味品制造业

  1956年,林口有 3家私营酱油作坊经社会主义改造后合营,在林口镇向阳路建起林口酱菜
厂。职工平均人数15人。厂区占地面积4 392平方米,建筑面积1 600平方米。主要生产酱油、
大酱、双醋、咸菜、红方(腐乳)、青方(臭豆腐)等,生产能力为年产酱油5 000吨、大酱 60吨、
双醋180吨、咸菜15吨、红方和青方各25吨;当年实现产值6.2万元。1960年产值27.7万元,职
工平均人数38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 289元/人。1961—1962年停产。1963年职工平均人数减至
25人,产值1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 200元/人。196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 384元/人。

  1970年,职工平均人数38人,产值8.5万元。1977年职工平均人数 5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
值6.3万元、净值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6万元。当年生产酱油815吨,豆瓣酱44吨,
双醋35吨,咸菜35吨;产值26.8万元,利税3.7万元。

  1980年,全县调味品工业只有酱菜厂 1家。职工平均人数91人,产值33万元;年末固定资
产原值39万元、净值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19万元,利税4万元。1975—1980年,连
年略有盈余,6年利润总额11.9万元。1985年,职工平均人数101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
净值3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万元,产值25万元,利税2.2万元。

  1992年,林口县调味品企业共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两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共生
产调味品601吨,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林口酱菜厂、蔬菜公司酱菜厂)187吨,集体所有制企业
(五金工具厂酱菜厂)414吨;职工285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3.6万元,净值132.8万元,定额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5.3万元;产值102.5万元,利税盈亏相抵后亏损5.5万元。

   五、糖果、糕点、罐头制造业

  1949年,林口县糖果、糕点加工工业都为个体经营,共有企业113家,从业人员161人,产
值43.8万元。1955年,企业减至109 家,从业人员增至236人,6年共创产值368 万元。1956年
个体糕点、糖果业全部停产。

  1951年,林口县商业科建工农食品厂,职工平均人数 9人,产值25万元。1953年林口制果
厂建成,职工平均人数6人。两家企业完成产值 49.9万元。1961年,两家企业职工平均人数发
展到108人,8年共创产值502.3 万元,利税65.2万元。1962年,林口县工农食品厂停产。1962
—1965年,本县糕点糖果业只有林口制果厂 1家,4年共创产值155.9万元,上缴利税23万元,
1966年停产。

  1966年,林口县工农食品厂恢复生产,职工年末人数84人。1966—1972年,本县糕点糖果
制造企业仅此 1家,7年累计产值769.6万元,累计利税57.8万元。1973年,林口县工农食品厂
职工平均人数132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1万元,实现产值108.5万元,上缴利税4万元。1974
年全县共有糖果糕点加工企业两家,生产糕点134吨,普点 307吨,面包103吨,各种糖果70吨;
产值112.2万元,上缴利税6.5万元。

  1977年,全县糕点糖果加工企业增至8家,其中国营企业两家,社办企业6家。林口食品厂
职工平均人数194人,生产精制糕点135吨,普制糕点 341吨,罐头1 657箱;实现产值110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5 670元/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均为19.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17.1万元,上缴利税7.9万元。1978年社办食品企业全部停产,国营企业有1家停产。1978—1984
年,林口食品厂共创产值600万元,上缴利税 21.6万元,亏损25.4万元。1985年,林口食品厂
职工平均人数127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6万元、净值8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43万元;
产值68万元,亏损5万元。

  1986—1992年,全县糕点糖果制造企业除林口县食品厂外,还有一些个体经营者,他们多
数从事季节性生产,根据节日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生产;少数从事常年性生产的以面食和普制糕
点为主。此间,林口食品厂共创产值291.6万元,累计亏损 15.2万元。1992年林口县食品厂产
值23万元,职工平均人数7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3 026元/人。

   六、饲料加工业

  1983年前,饲料仅是县内油米加工厂和酒厂的副产品,即油米加工生产的糠麸、豆饼,酿
酒生产的酒糟,直接作为饲料出售。虽然有些社队办糖化饲料酒厂,但仍以酿酒为主。1983年
农村全面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饲养业获得较快发展,县内出现专门从事饲料加工的企业。

  1986年,全县有3家专门从事饲料加工的企业,其中1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即林口县饲料
公司,实现产值52万元;职工平均人数 4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2 093元/人。其他两家为村办
饲料加工企业,现价产值17万元,利润 1万元。当年饲料加工企业共生产配合饲料与混合饲料
1 308吨。1987—1989年,饲料工业企业年均生产配合与混合饲料6 000余吨。1989年,饲料工
业企业增至8家,其中7家是村办企业。

  90年代初,专营饲料工业企业减少。饲料加工业再次依附于油米加工业和酿酒业,饲料仍
作为副产品生产出来。1992年县饲料公司产值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33万元,定额流动资
金年末占用13万元;当年亏损3.2万元。(附表8—7、8)

   林口县部分年份食品工业全民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7 单位:万元、人、元/人






   林口县1992年食品工业全民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8 单位:万元、人、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