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饮料工业

第二节 饮料工业



  

   一、白 酒

  1933年,古城镇谢廷舟开办镇大兴烧锅。几年后,烧锅卖给王泽启,改称王家烧锅。当时
只有小坯房4间,用工9人,使用大锅烧酒,用玉米、高粱、谷子作原料,燃料全用木柈子,每
日出酒100公斤左右。1946年5月,县政府接管私营烧锅,将王家烧锅更名为古城益民酒厂,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委派张洪林任厂长。当年该厂有职工25人,实行两班生产,每班投料 1 000
公斤,日产50度白酒450公斤。1949年7月,该厂改为古城镇油酒厂。

  1950年,油酒厂新建制米和榨油两个生产车间,职工平均人数39人,产值15.4万元。1953
年制米车间停产,1955年榨油车间停产。1956年,制酒车间进行维修,新建曲房;职工平均人
数增至44人。生产工艺沿用原始方法,人工操作,只生产散白酒。原料由酒厂自行到农村各地
收购。全年生产白酒128吨,产值22.6万元。1958年全厂职工平均人数增至75人,年产白酒220
吨,产值16.4万元。1959年,古城镇油酒厂改称林口县新城酒厂,隶属县工业科;职工平均人
数增至83人,并新建原料库和办公室。1960—1965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酒厂生产滑坡。
职工减至49人,产量由487吨降至225 吨,产值由53.3万元减至18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酒厂生产发展缓慢。1971年,新上瓶装酒生产线,生产“古城白酒”、
“古城大曲”、“人参酒” 3个品牌瓶装白酒。其中“古城白酒”质优价廉,畅销省内外,曾
打入北京市场凭券供应。1976年该厂改称林口县制酒厂。1966—1976年,职工平均人数从52人
增至94人;白酒产量由203吨上升到469吨,增长1.3倍;产品销售额由33.6万元上升到 78.1万
元,增长1.3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由16.4万元增至49.6万元,增长2倍;产值由16.3万元增至
85.5万元,增长4.2倍。

  1983年,经省、市、县政府批准,县财政投资60万元,于林口镇西关桥西南侧新建一座有
吊车、抓斗、凉床设备12台套的机械化白酒分厂。职工平均人数增至165人;年产白酒745吨,
比1982年增长25.4%;产值11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0.5万元,利润总额 4.5万元。1984年,职
工平均人数增至255人,产值215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猛增至150万元,产量上升到1 190吨,
产品销售税金40万元,利润总额 7万元,上缴所得税两万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县
政府将白酒分厂改建为啤酒厂。

  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贯彻落实,集体白酒生产厂家开始出现。1987
年除林口酒厂外,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林口青年酒厂、乡办企业亚河饲料酒厂及1家村办酒厂,
共生产白酒1 158吨。1985—1990年,全县共生产白酒4 700吨,年均 783吨。其中林口酒厂产
品品种有“古泉茅粮液”、“老白干”、“二锅头”、“喜迎春”、“陈酿”、“古城大曲”、
“古井春”、“原浆酒”、“宏峰酒”、“人参酒”、“特制古城白酒”等高、中、低档瓶装
白酒32种。

  1992年,全县白酒产量479吨,其中全民企业产量284吨,集体企业产量195吨(村办企业产
量165吨)。林口县制酒厂职工平均人数163人;有设备23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1万元、净值
8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93万元;年产白酒284吨,产值7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1万元。

   二、啤 酒

  1985年初,县政府决定将林口县制酒分厂改建为啤酒厂,使林口县制酒厂和啤酒厂成为两
个独立核算企业。啤酒厂职工平均人数137人;有主要生产设备 12台套,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7
万元、净值 4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9万元。当年生产“冰月”牌瓶装啤酒(12度)60
吨,罐装啤酒4吨;产品销售收入105万元,其中销售税金15万元;产值4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
率3 139元/人。

  1986年,为提高啤酒质量,引进青岛啤酒厂生产工艺和技术,使林口县啤酒质量有较大提
高。当年生产啤酒79吨,产品销售收入1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47万元,产值12万元,
职工平均人数增至18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645元/人。1987—1988年,共生产啤酒6 400吨,产
值累计29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累计551.5万元,销售税金累计110.6万元,利润总额 24.2万元。
1989—1990年,啤酒厂共生产啤酒4 004吨,产值180.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441.8万元,其中
销售税金108.5万元,销售利润—175.5万元;共亏损181.3万元。

  1991年,林口啤酒厂与牡丹江啤酒厂联营,改称牡丹江啤酒厂林口分厂,于 4月份开始实
行联牌生产,由林口啤酒厂灌装牡丹江啤酒厂生产的“花河”牌啤酒。当年实现产值 341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370.4万元,其中销售税金93.4万元;弥补亏损10万元。1992 年,林口啤酒厂职
工平均人数229人,比1985年增长67%;设备18台,比1985年增长5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38万
元,比1985年增长8.3倍;净值361万元,比1985 年增长 6.7倍;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443万
元,比1985年增长74倍;产品销售收入656万元,比1985年增长 5.2倍;销售税金159万元,比
1985年增长9.6倍;产值628 万元,比1985年增长13.6倍;当年亏损25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27 424元/人,比1985 年增长7.7倍。

   三、冷饮品制造业

  1960年,林口县饮食服务公司建立冰棍厂,职工 4人,生产设备有冷冻机两台,当年完成
产值 6.4万元。1971年,人员增至12人,比1960年增长2倍;产值11万元,比1960年增长72%。
1978年产值 20.5万元。1980年冰棍厂职工发展到24人,生产冰棍586万枝,产值26万元。1986
年冷饮品制造企业发展到 8家,职工102人;有冷冻设备24台;实现产值 53.1万元,利税16.8
万元。1989年,林口县冷饮品制造企业 9家,生产冷饮品865吨;产值 86万元,利税24万元。
1990年,林口县冷饮品制造企业6家,职工104人;有生产设备18台;生产冷冻饮品38吨,果汁
饮料70吨;产值85万元,利税14万元。1991年,冷饮品制造企业7家,生产无酒精饮料316吨,
汽水239吨,果汁饮料77吨,冷冻饮品 223吨;产值128万元,利税45.2万元。1992年,冷饮品
制造企业8家,职工148人;有生产设备28台;生产无酒精饮料212吨,汽水83吨,果汁饮料129
吨,冷冻饮品229吨;产值147万元,利税47.5万元。(附表8—9)

   林口县部分年份饮料工业全民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9 单位:万元、人、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