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医药工业 一、中成药加工业
(一)林口县药材公司
60年代初,县药材公司开始对中药材进行加工,通过切片、炒制等加工方式制成中药饮片。
1967年开始对人参、鹿茸进行加工,将人参加工成红参、生晒参和糖参等;将鹿茸切片,分花
片和马片两种。1967—1992年,年均加工中药饮片约20吨,人参制品约15吨。人参制品加工量
最高年30吨。
(二)林口县医药批发反修制药厂
1969年,县医药批发公司成立反修制药厂,职工平均人数45人;主要设备有粉碎机 1台、
电动机1台、搅拌机1台、柴油机 1台。当年生产中成药19万瓶(盒),实现产值15万元。1970年
停产。
(三)柳树参茸加工厂
1979年,柳树公社成立参茸加工厂,有职工 30余人,进行季节性生产, 主要加工红参。
1980—1982年,年均实现产值46.7万元。1982年,工厂更名为柳树乡人参制品厂。1983年开始
生产中成药原料人参皂甙。至1986年,年均产量约 1吨。1988年,该厂与牡丹江市中药厂联营,
作为牡丹江市中药厂的分厂,主要生产刺五加浸膏和中成药原料,当年生产中成药原料12吨,
实现产值50万元。1992年生产刺五加浸膏4吨,产值148万元,净产值18.5万元,利税总额11万
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8万元、净值24.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6.9万元;职工平均
人数3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41 111元/人。
(四)朱家健民山产品加工厂
1986年,朱家镇站前村成立健民山产品加工厂,与省医药工业研究所联营生产刺五加浸膏。
1988年,生产中成药原料 8吨,实现产值83万元。1990年,该厂转为镇办企业,开始生产苦参
碱,年产量1.5吨。1992年,生产苦参碱两吨,产值58.8万元,净产值27.6万元,利税总额7.5
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4万元、净值8.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6万元;职工平均
人数4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4 000元/人。
二、化学药品针剂制造业
1966年,县卫生科成立林口县人民防治院制药厂,有职工8人;主要生产设备有锅炉1台、
高压灭菌器两台;当年生产针剂药品93.7万枝,产值1.8万元。1967年停产。
1971年,县医药公司、农副科、县医院先后建起制药厂3家,共创产值30.1万元,利税3万
元。1972年,县农副科、县医院制药厂先后停产,化学药品针剂制造企业只剩 1家;产值25.7
万元,利税2.5万元。
1973年,县医药公司制药厂产值12万元,利税1.5万元;年末停产。(附表8一15)
林口县部分年份医药工业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15 单位:万元、人、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