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陶瓷工业

第十节 陶瓷工业



  

   一、日用陶瓷

  本县三道通乡陶沟子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生产遗址。其时,居住在牡丹江沿岸的
肃慎人已经能生产陶窦、陶甑和小陶猪等陶器。

  民国时期,县域刁翎、古城、东岗子、三道通一带有陶盆、陶碗、陶罐等泥陶生产。

  沦陷时期铁路建成后,交通发达,陶器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加,主要生产陶盆、陶碗、
陶罐和陶缸。

  建国后,县域陶瓷工业获得很大发展。1958年 7月,本县成立地方国营五林陶瓷厂,属全
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科领导。

  全厂占地面积4.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耐火砖。1960年转产日用
陶瓷,主要生产民用缸(大、二、三缸)、瓷碗等。此外,还生产耐酸管、腐乳罐、辣子罐、灯
笼罐以及各种注浆花盆等30多个品种,产品由牡丹江市二级站包销。全厂职工平均人数 569人,
主要生产设备有石碾3台、铁碾1台、搅拌机4台、制缸机5台、腐乳罐机1台、引风机7台、隧道
窑1座、倒焰窑两座,年产日用陶瓷12万件,产值102.3万元。1961—1964年,该厂精简下放职
工414人。1965年,全厂职工平均人数155人,生产日用陶瓷 5.8万件,产值49.4万元。1970年,
生产日用陶瓷23.1万件、陶瓷管1 765吨、白土6 894吨、耐火砖344吨,实现产值197.1万元。
1977年职工平均人数432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255万元、净值245.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
余额61.7万元;生产民用缸14.1万口、耐火砖2 070吨、日用陶瓷 6.6万件、陶瓷管1 785吨,
实现产值110万元,销售税金12.7万元,利润总额—11.7万元。

  1977年,五星公社陶瓷管厂建成投产,1978年创产值 7.7万元。1979年全县日用陶瓷企业
增至3家,共创产值135.1万元,净产值59万元。1980年五林陶瓷厂职工平均人数 410人,产值
127万元,净产值5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79万元、净值 18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7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6万元,销售利润 1万元。同年,另两家日用陶瓷企业产值共 7万元。
1985年全县日用陶瓷企业 3家,共创产值146万元。其中五林陶瓷厂职工平均人数392人,生产
日用陶瓷34.5万件,产值 12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净值16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
平均余额16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0万元,其中销售税金 8万元,销售利润8万元;和润总额3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 240元/人。1992年,全县日用陶瓷企业仅有五林陶瓷厂 1家,职工平
均人数447人;年产日用陶瓷46万件,产值212万元,净产值 6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5万
元、净值11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88万元,其中销售税金9万
元,销售利润4万元;利润总额—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 743元/人。

   二、建筑陶瓷

  1973年7月,林口县建筑陶瓷厂建立,隶属建设科。工厂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
面积10 412平方米。总投资4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4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轮碾机、球磨机、
双缸泥浆泵、车床、刨床等19台,80立方米倒焰窑1座,14立方米倒焰窑1座;职工平均人数59
人;当年生产大便器2 304件、水弯2 657件、高水箱2 057件、小便器 785件、洗面具120件,
产值4.1万元。1974年,省投资47.8万元,购车床1台、刨床1台,建80立方米倒焰窑1座、14立
方米倒焰窑1座、原料车间厂房72平方米。全厂职工平均人数95人,当年生产卫生陶瓷8 000件,
产值 4.1万元。1975年,省投资60 万元,建厂房2 000平方米。全年生产卫生洁具共 5个品种
15 605件,实现产值7.5万元,上缴税金2.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均为22万元。1976
年省投资65万元,国家预算外投资31万元,建厂房1 848平方米,建80立方米隧道窑1座、16米
长9孔窑1座,并成立了化验室。年末,共有职工156人;固定资产原值 52.1万元、净值50.8万
元;年产卫生洁具1.2万件、釉面砖8.4万平方米,产值6.7万元,上缴税金两万元。

  1980年,全厂职工平均人数307人,生产釉面砖63 470平方米;产值 43万元,产品销售收
入89万元,其中销售税金和利润各4万元,利润总额1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2万元、净值
24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78万元。1982年建筑陶瓷青年厂建立,建陶企业增至两家。
1983年 2月,建筑陶瓷厂实行划片承包,调动了全厂干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产品产量、质量
不断提高。承包后的5月份生产釉面砖9 908平方米,产品合格率达 88.5%,两项指标均创历史
最高水平。同年11月,第二条 9孔窑生产线投入使用,实现了釉面砖生产一条龙。年末职工人
数434人;年产釉面砖93 381平方米,产值65 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5万元,销售利润—5 万元,
利润总额两万元。同年,建陶青年厂创产值 6万元。1984年工业陶瓷厂建成投产,全县建筑陶
瓷企业增至3家。其中建筑陶瓷厂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由1厂变 4厂,各自独立核算,自主经
营;全厂职工平均人数425 人;年产釉面砖59 760平方米,产值46万元,净产值37万元;产品
销售收入95万元,其中销售税金11万元,销售利润—25万元;利润总额—27万元。年内转产外
墙砖,因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造成严重亏损。

  1985年,建筑陶瓷厂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正常生产,迫使工厂重新生产釉面砖。当年生产
釉面砖25 318平方米,产值18万元,比1984年下降61%;净产值—13万元,全年亏损 17万元。
1990年2月,林口县建筑陶瓷厂与沈阳陶瓷厂签订联营合同,厂名更为沈联营建筑陶瓷厂。1992
年,全县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两家。林沈联营建筑陶瓷厂生产釉面砖260 355平方米;产值330万
元,比1985年增长17.3倍;净产值10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63万元,其中销售利润13万元,销
售税金和利润总额均为零。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83万元、净值29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236万元;职工平均人数46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 097元/人。工业陶瓷厂产值14万元,净产值
4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7万元、净值4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87万元;产品销售收
入131万元,其中销售税金5万元,销售利润14万元;职工平均人数19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 085
元/人。(附表8—17)

   林口县部分年份陶瓷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17 单位:万元、人、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