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煤炭工业 一、原煤开采
1934年,林口杨木岗一带出现露天煤,人们自发开采,用来取暖。1935年,日本侵略者禁
止民间散采,将杨木煤场收去统一经营,建立杨木煤矿;雇用中国工人挖煤,开掘 5个小斜井,
矿工 70余人;用手镐刨、土篮运、麻袋背的办法生产,年产原煤125吨左右。1940年,日本人
成立满炭出张所,进行掠夺性开采;增加机械设备,使煤炭生产在主要矿井实现半机械化生产。
当时煤井增至10余个,工人达百人以上,年产原煤万吨左右。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林口鲶鱼
河北东山上发现煤田,建斜井开采。不久,因在密山地区发现优质大煤田,“满炭”开赴密山
新煤田,使林口煤田避免更大的掠夺。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将煤矿破坏。
解放后,县政府接管杨木煤矿,煤炭工业重新发展起来。1949年,将杨木煤矿改称林口煤
矿。
建国后,本县煤炭工业获得较快发展。1951年,林口煤矿职工平均人数 110人,年产原煤
11 725吨,产值 23.3万元。1955年,在林口煤矿基础上,成立地方国营杨木煤矿,由省投资8
万元进行井口改造。1957年,先后在七星、山东会、柞木林子、华山等地建起 5个分矿,年产
原煤24 406吨,产值29.5万元。1958年,本县大力支持群众办矿,先后在七星、青山、柳树等
地建起社队办、县社联办煤矿10余家。1960年,省投资200万元,在杨木煤矿建起年产3万吨立
井两个,初步实现煤炭生产半机械化。年产原煤 9.3万吨,产值68.7万元。1964年,本县建立
地方国营七星煤矿。1965年,杨木煤矿转产红砖。
1967年,亚河公社青山煤矿收归县有,成为县属地方国营煤矿;1972年,成为牡丹江地区
直属煤矿;1974年,成为省属煤矿。1976年,从七星煤矿分出一部分人员成立地方国营兴华煤
矿,职工平均人数152人,年产原煤13 391吨,产值2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 493元/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煤炭工业不断发展。1980年全县共有煤矿 17家,产值640万
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家,职工平均人数2 418人。在独立核算企业中,省属煤矿1家,职工
平均人数873人;县属煤矿两家,职工平均人数649人;公社煤矿 13家,职工平均人数896人。
共产原煤35.71万吨,其中青山煤矿 10.1万吨,七星煤矿4.08万吨,兴华煤矿3.32万吨,公社
煤矿18.21万吨;产值628万元,其中全民企业310万元,集体企业318万元。1983年,各村屯办
起集体所有制煤矿10余家。1984年在煤炭生产“有水快流,集体、个体一起上”思想指导下,
本县出现小煤矿大上,采煤井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1985年,全县以个体为主的小煤井 860多
个。全县共有全民、集体煤矿44家,年产原煤88.93万吨。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家,产煤20.53
万吨;集体所有制企业41家,产煤68.4万吨。在集体企业中,县属单位办煤矿3家,产煤5.9万
吨;乡镇办煤矿21家,产煤39万吨;村办煤矿15家,产煤22万吨;青年劳动服务公司办煤矿两
家,产煤 1.5万吨。全县煤炭工业共有职工3 856人,产值1 224万元,利税—94万元。1986年,
国家《矿产资源法》颁布后,本县清理整顿小煤矿,坚持计划开采,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煤炭
生产重新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90年,在原兴华煤矿劳动服务公司青年煤矿基础上成立林兴煤
矿,共有职工89人,产值54万元。1992年,林兴煤矿产值81万元,净产值26.4万元;年末固定
资产原值130万元、净值12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4万元,其中
销售税金两万元,销售利润—2万元;企业亏损两万元;职工平均人数 7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
11 408元/人。同年,全县共有煤矿76家,生产原煤96.2万吨,产值5 950万元。其中,全民所
有制煤矿3家,生产原煤25.3万吨,产值1 210万元;集体煤矿73家,生产原煤70.9万吨,产值
4 740万元。在集体煤矿中,县属单位办煤矿22家,年产原煤26万吨,产值1 526万元;乡镇办
煤矿29家,年产原煤38.7万吨,产值2 272万元;村办煤矿22家,年产原煤 6.2万吨,产值942
万元。(附表8—22)
林口县部分年份煤炭工业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8—22 单位:万元、人、元/人
二、主要煤矿
(一)青山煤矿
1958年,在亚河公社青山大队北山岗上发现煤源,亚河公社组织人员掘一斜井采煤。当年
产值3.2万元,职工平均人数 2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 391元/人。此后,逐步发展为亚河公社
社办煤矿。1967年,将社办煤矿收归县有,为地方国营青山煤矿,隶属工业交通革命委员会。
1970年生产原煤9 038吨、焦炭4 445吨,产值 24.5万元;职工平均人数444人,全员劳动生产
率552元/人。1971年隶属煤炭科;1972年 7月移交牡丹江地区煤管局,为牡丹江地区青山煤矿;
1974年隶属省煤管局, 为省属煤矿。 70年代末,青山煤矿掘进、采煤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
1967—1979年,国家共投资1 078万元扩建煤矿。此期间共生产原煤59万吨,年均产煤4.5万吨。
1980年,青山煤矿建筑面积53 42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 973平方米;主要生产
设备有提升机5台,通风机4台,排水泵7台,汽车13辆;年产原煤10.1万吨,产值184万元,净
产值 8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65万元、净值46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11万元,产
品销售收入207万元,其中销售税金16万元;当年亏损43万元。职工平均人数873人,其中采煤
工人329人,辅助工人247人,后勤服务人员217人,管理人员 80人;平均每名井下工人年产原
煤307吨,全员劳动生产率2 108元/人。1985年,青山煤矿职工平均人数1 236人,比1980年增
长41.6%;产值289万元,比1980年增长57%;净产值86万元,比1980年增长 8%;年末固定资产
原值 981万元、净值666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7.5%和42.6%;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55万
元,比1980年增长39.6%;产品销售收入333万元,比1980年增长61%;产品销售税金 10万元,
比1980 年下降37.5%;当年亏损额165万元,比1980年亏损额增长2.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2 338
元/人,比1980年增长11%。
1992年,青山煤矿职工平均人数2 183人,比1985年增长76.6%;产值 996万元,比1985年
增长2.4倍;净产值61万元,比1985年下降29%;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2 016万元,比1985年增长
1.O5倍,净值1 208万元,比1985年增长 81.4%;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09万元,比1985年增
长99.4%;产品销售收入711万元,比1985年增长1.1倍;销售税金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2倍;
当年亏损344.8万元,比1985年增长1.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4 563元/人,比1985 年增长1倍。
(二)七星煤矿
1956年春,七星村第三农业合作社社员挖防旱水井时,在距地面14米深处发现煤,后由乡、
村集体组织人员进行开采。1958年县工业科对各公社煤矿实行计划指导。1959年先后有林口镇、
新城、建堂、刁翎等公社组织人员挖井采煤。1960年将 4个公社小煤井合并成立县社联营煤矿。
1963年末,各公社抽走股金,1964年正式建立地方国营七星煤矿,隶属县工业科。
“文化大革命”初期,煤矿生产受到冲击。1967年煤矿成立革命委员会,隶属工业交通革
命委员会,矿内按民兵连、排、班设置。此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1970年,生产原煤12万吨、
土焦炭1 540吨,产值178万元。此间,大搞技术革新活动,使之由原来“七星小煤窑,采煤用
镐刨,爬着往外运,提升辘轳摇”的土法采煤,发展到“采煤用电钻,通风用电扇,排水用水
泵,提升用绞车”的半机械化生产。1971年,七星煤矿改隶煤炭科。1972年炼焦厂停产。1974
年矿革委会主任改称矿长,撤消连队称号,增设一个建井队。1975年该矿部分人员转到杨木岗
兴华村掘井采煤。1976年5月1日,七星矿分为七星和兴华两矿。
1980年,该矿职工平均人数339人,产值69万元,净产值 4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净
值均为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6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0万元,其中销售税金6万元、
销售利润两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 035元/人。财务收支持平。1985年生产原煤 3.4万吨,产
值74万元,净产值5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0万元、净值3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2
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3万元,其中销售税金两万元,销售利润一3万元;企业亏损 12万元;职
工平均人数37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 979元/人。1992年产值133万元,净产值36万元;年末固
定资产原值413万元,净值18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5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2万元,其
中销售税金4万元,销售利润—25万元;利润总额—35万元;职工平均人数285人,全员劳动生
产率4 667元/人。
(三)兴华煤矿
1976年,在七星掘井队基础上新建地方国营兴华煤矿。建矿初,有职工 210人,管理人员
12人。1980年,职工平均人数310人,其中管理人员14人;有两个斜井和1个立井,生产基本实
现机械化。当年采煤3.3万吨,产值5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均为 49万元,定额流动
资金平均余额17万元。主要设施有办公室、机电厂、电锯、仓库、维修车间、充电室、汽车库、
工人宿舍、食堂、面包房、卫生所、锅炉房等;设备有电动机、电风扇、绞车、充电架、水泵、
煤车、汽车、变压器、电话总机等。1983年,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
额16万元,实现产值8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4万元,亏损 9万元。1985年,全矿职工平均人数
170人,年产原煤1.1万吨,产值23.9万元。1986年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