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企业管理

第三节 企业管理



  

  建国后,林口县印刷厂、林口县制酒厂、林口县油米厂、刁翎油米厂、五林油米厂、林口
铁工厂等中直企业和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先后成立计划科(室),试行计划生产。1953
年,各工业企业全面学习推广苏联企业管理经验,强化管理机构,对干部职工进行“计划就是
法律”的思想教育。着手建立以计划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
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和劳动工资管理等各项制度。同时开展统计工作,强化原始记录,制定劳
动、材料、设备等各项定额,加强经济核算。1956年 1月,全县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后,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也开始采用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办法进行企业管理。 1958年受
“大跃进”运动影响,放松企业管理,盲目撤并管理机构和裁减专业人员,取消行之有效的各
项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冲击。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
始整顿企业管理制度。恢复职能科室,充实加强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
度,重新建立各项原始记录,制定生产、劳动、消耗、动力、技术、费用、资金和成本等各项
定额,全面推行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定额考核评比制度,强化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系统,
工厂生产重新步入计划轨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工业企业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领导机构瘫痪,生产指挥失
灵,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下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
整顿。恢复企业管理机构,充实和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重新修订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管理逐步
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迈进。在计划管理上,加强八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工作,变“以产
定销”为“以销定产”,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国家统一计划基础上,充分发挥
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发布后,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和综合治理,在 4家工业企业进行试点后,全面铺开。1984年
根据全国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会议精神,在县水泥厂、织布厂、金属容器厂、农机修造厂、仪表
厂和机械厂进行试点,推广运用14种现代化管理方法,这占国家要求运用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
的 78%。1985年在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推行市场预测、决策技术、量本利分析、价值工程、目标
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设备管理、ABC分析法、经济责任制和系统工程等8
项系统配套管理方法。在此期间,先后抽调16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 3个现代化管理咨询“诊断”
组,组成 8个推广小分队,帮助16家工业企业剖析管理现状,找出薄弱环节,搞好选题应用,
均收到良好效果。年末,全县工业企业管理开始由封闭式生产型向开放式生产经营型转变,由
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1986年在推行现代化管理中, 5家企业应用目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量本利分析、价值工程、ABC分析法、决策技术方法后,创价值 11.2万元。在
计量管理上,8家企业达到二级标准,5家企业达到三级标准。1988年有 4家企业达到三级计量
管理标准。1990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开展晋档升级活动。至年末,有 9家企业经验收合格晋级,
其中4家进入市一级企业行列、5家进入市二级企业行列;仪表厂和五金工具厂已进入省级现代
化管理先进企业行列。

  1992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继续推行全面质量技术管理、全面经营计划和供销管理、全
面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全员设备和能源管理以及全员经济责任制等 5个方面的管理。有17种
现代化管理方法在工业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13项应用成果;有15家工业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
可比指标达到全省或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有18家工业企业获省级“六好”企业称号;有 6家
工业企业被评为全省现代化管理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