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古道

第一章 公路交通

第一节 古道



  

  牡丹江流域是古代肃慎人故乡,他们夏逐水草,冬则狩猎,沿江畔河边走成道路。林口县
域牡丹江流域就有多条古道。

  牡丹江两岸古道是肃慎人及其后裔的交通主干道。唐代,牡丹江上游的渤海国与黑龙江流
域的黑水靺鞨部的交往就是靠牡丹江、第一松花江维系,水旱两路均经过县域。

  辽、金时代,今古城镇南村、建堂乡土城子村各设 1座军事城堡,两城之间沿乌斯浑河东
岸有道路相通,可直抵依兰县城。

  1410年(明永乐八年),明朝在女真族聚居的今五林河流域设立法因河、甫儿河等卫,卫所
之间经常交往,并入朝进贡,使道路形成。

  清代,牡丹江上游的宁古塔(今宁安)、下游的三姓(今依兰)都是副都统驻地,两城间交通
主要靠牡丹江水路维系,极不方便。1880年(清光绪六年),清政府派左副督御使三品卿吴大潋
赴吉林帮办边防事宜。次年,他主持和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及屯垦事宜时,开辟宁古
塔至三姓驿道。这条驿道属吉林东北线站道,中途设9个驿站,属宁古塔5站,属三姓 4站,每
站都有兵员驻守。

  宁古塔至三姓驿道全程 300公里,在牡丹江东岸,与江岸自然古道重合。道路选择在山间
谷地之中,部分路段因两山夹江,只容单人独马通行。林口县域有3个驿站:莲花泡(今莲花乡
莲花村)站、小巴彦苏苏(今三道通乡江东村)站、乌斯浑河口 (今刁翎镇东岗子村西)站。清代
末年,驿兵撤走,驿道成为民间道路。

  1925年春,依兰县知事王世选沿古驿道巡行到望江台,“见巍峨峭耸,牡丹江绕麓奔流,
悬鸟道如一线,行人皆攀登,远视如挂壁,力竭者恒颠仆”,于是,召集工匠在险要路段上凿
出151级石磴,并设置栏杆扶手,方便行人。这条道路沿用至今,有的地段已拓宽成为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