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供电 供水 供气 排水

第三节 供电 供水 供气 排水



  

   一、供 电

  1937年,日本侵略军为解决军需用电,在林口街建起火力发电所,供应日军、伪满官吏及
商号千余人口用电,共有电灯1 500盏。1938年电机总容量 150千瓦。1940年共有电灯5 200盏,
有电机 5台。此后,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林口发电所已不能满足县城人口及工商业用电。
1941年,日本人在滴道(今属鸡西市)新建火力发电所,林口县城改由滴道发电所供电。1942年
鸡宁(今鸡西)火力发电厂建成,与滴道发电所并网,林口县城改由鸡宁发电厂供电。

  建国后,县城居民和工商业用电一直由鸡西发电厂输送。60年代,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
县城用电量逐渐增大。70年代初,由于鸡西电业局电力紧张,林口县城经常停电。为了保证重
点部门用电,县委、县革委决定建县城甲级线,以确保重点部门用电。于是,各甲级用电户共
集资两万元,架设6.3千伏配电线路6公里。

  1976年为解决供电不足问题,县财政投资800万元筹建兴华火力发电厂。1979年1月,占地
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 888平方米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建成。9月该电厂与鸡西电业局林口变电
所并网运行,装机总容量为6 000千瓦,年发电量1 125万千瓦时。镇内部分机关、县医院、邮
电局及部分工业企业用电均由此电厂供应,县城供电紧张的矛盾得到缓解。80年代末以后,供
电紧张的矛盾得到解决,县域动力与照明用电基本满足。1980年县城动力与照明用电 2 041万
千瓦时,1992年增至5 369万千瓦时。

   二、供 水

  沦陷时期,县城居民用水主要靠辘轳式土井。1936年图佳、林虎两条铁路县域段通车。为
解决机车用水和铁路系统部分单位及住宅用水,伪满政府在林口街北河堤中段附近挖一眼深水
井,日供水 600余吨。1938年分别设立东关南北两处给水所。1940年伪满政府在县城西鲶鱼河
畔建立以供日本军营用水为主的深水井 6眼。此后,县城居民用自来水者增多。1945年林口解
放时,除铁路系统外,沦陷时期所建给水设施基本被毁。

  建国后,随着县城居民逐渐增多,辘轳式土井逐渐增加。五六十年代手压抽水井 (俗称洋
井) 出现并逐渐增多,居民用水仍以肩挑为主。70年代初,为解决居民吃水难问题,县政府开
始筹建自来水公司,并组织修复沦陷时期残留的3眼深水井。

  1973年在县城西建立 1号水源,有两台水泵,取鲶鱼河水。1974年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开
始铺设输水管道。1976年 7月,开始向中兴公社卫生院、大众饭店和百余户居民供水。至70年
代末,已有3 000余户居民用上自来水;输水主管道长3.5公里,支管道长2.75公里,日供水量
2 000余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水事业迅速发展。至1980年,取水井增至 6眼;供水范围不断
扩大,东起印刷厂、烟草公司、土产公司,西至西关桥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此区域内的居民
都用上了自来水;输水主管道总长 28公里,供应104个单位、5 000余户居民共2.6万人用水;
日平均供水量2 000余吨,最高达2 500吨,县城 50%以上人口用水由县自来水公司供应。1983
年铁路系统自来水每日供水4 000余吨,其中机车用水2 900吨,地方企事业、机关40余个单位
用水300余吨;输水主管道总长近8.5公里,管道总长12.5公里。同年末,镇内用水量较大的单
位还自建了水井和水塔,主要有农机修造厂、建筑陶瓷厂、酱菜厂、豆腐坊、屠宰厂、药材公
司、林口浴池等20余家;各单位用水均在百吨以上,多者千余吨。1984—1985年县财政投资40
余万元建过滤池1座、清水池1座,日净水3 000余吨,日供水高峰期达4 000吨。由于林口镇属
山区地势,地形复杂,供水压力大,常出现管漏现象,且高处居民住宅经常无水。为此,1986
年县财政投资90万元建二级调压站1座、500立方米高位水池 1座,实行分承压供水,减轻了管
道压力,供水趋于平稳。1987年供水量69万吨,各项收费22.1万元。1989年县自来水公司深入
整顿自身组织,进一步深化改革,层层落实责任制,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完成供水78万吨,
收缴水费 21万元;铺设输水管道550米,改造旧管道 670米。1992年,县自来水公司有日净水
6 000吨净水厂1座、8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夏季日供水4 000吨,冬季日供水2 000吨;有大口
井两眼、深水井5眼;输水主管道50公里,其中直径75—200毫米铸铁管管道16.5公里;支管道
37.5公里;用户共6 800户。

  长期以来,由于鲶鱼河水污染严重,危害县城居民的身体健康,为改善饮水质量,1992年
县政府制定了“引龙入林”(引小龙爪水库之水到林口县城)工程方案。整体施工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1992年完成取水塔和铺设前5公里输水管道工程;第二期,1993年完成铺设后 11.7公
里输水管道工程;第三期,1994年完成净水厂高压泵站、高位蓄水池和铺设城区输水管道工程。
工程计划总投资2 764万元,1992年已完成投资528万元,首期工程顺利完成。

   三、供 气

  1987年1月,县工业局工业供销处自筹资金成立液化气站。1988年有用户3 500户,固定资
产两万元,工作人员15人,全年实现效益0.33万元。1989年固定资产增至30万元,工作人员增
至20人;实现效益1万元,上缴税金0.48万元;用户增至4 000户。1990年固定资产增至43万元,
拥有储气、分装设备及液化气槽车1辆。1992年固定资产50万元,其中设备30万元。

   四、排 水

  解放前,县城排水以街道边沟自流为主。鲶鱼河南岸防洪堤设几处排水涵洞,将县城污水
排入鲶鱼河内。

  解放后至50年代,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镇内街道两侧排水沟逐步加深、增宽,并不定期
清理淤泥,以保证水流畅通。

  60年代,随着南山地区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县城中心向铁路南转移。因受南高
北低的地势影响, 在今石油公司、五金商店、综合商店、西街市场、啤酒厂附近,自然形成5
条冲刷沟,雨季污水流量较大。为保证站前大街不受这 5条沟的水流冲刷,县政府组织人员在
站前大街相关地段分别修建了 5处桥涵,在文政大街修建了忠字桥,并对部分冲刷沟段采用石
砌沟边、沟底办法进行治理。同时,进一步加宽、加深主要街道两侧排水沟,提高排水能力。

  70年代,对 5条冲刷沟冲刷严重地段,用水泥沙浆、石块砌筑永久性排水沟,进一步提高
了抗冲刷能力。同时,对站前大街等主要街道边沟,也进行了浆砌阳沟治理。

  80—90年代初,镇内街道两侧的浆砌阳沟逐步增多、延长,基本保证了雨水、生活污水的
排放。但由于没有地下排水工程,遇大雨时,水流常常夹带泥沙漫溢至路面上,影响交通。冬
季,居民生活污水与垃圾相伴,冻成灰堆,常常填塞边沟,春天需动员机关干部、学生和环卫
人员,花费很大气力集中清理。近年来,随着环卫管理工作的加强,此种状况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