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成立“三结合”
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6月19
日,林口一中红卫兵给县委贴出第一张大字报,拉开了全县“文化大革命”的序幕。8月 29日,
林口一中红卫兵组织召开第一次炮打县委司令部批判大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法章等数人
被揪斗。8月31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孙守基等人被揪斗。9月29日,部分红卫兵进京参加毛泽
东主席接见,开始大串联。同时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斗争锋芒指向“党内走资派”。
12月 27日,县委书记李景明等大批领导干部被揪斗,全县各级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5
月28日,林口县临时接管委员会取代林口县委。6月 19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林口县
革命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造反派”、“革命干部”和“解放军代表”组成,称“三结合”
委员会。同月,成立“三结合”的中共林口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代替临时接管委员会,履
行县委职能。
二、“三支两军”和清理阶级队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造反派组织相继成立。至1967年初,除农村外,全县造反派组
织达245个,人数发展到6 000余人。派系斗争激烈,局势混乱不止。于是在上级指示下,驻军
和县人武部开始对县委及其一些机关、较大工厂和部分农村实行“三支两军” (支左、支工、
支农和军管、军训)。 1968年初,对公、检、法机关实行军事管制,公、检、法干部被送进学
习班,接受审查和改造。
1968年夏,根据省革委指示,本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各单位普遍办起“毛泽东思想
学习班”,搞人人过关。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都派进“军宣队”、“工宣队”和“贫宣
队”,领导“斗、批、改”,大搞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9月以后,各中小学进驻工人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或贫宣队,领导师生“复课闹革命”,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不
同程度地遭到批判或揪斗,部分教师被打成“右派”,有的被下放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7年,工宣队和贫宣队撤出学校。)
三、“五·七”干校和上山下乡
(一)“五·七”干校
为贯彻“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1968年 5月,本县在青山、向阳建两所“五·七”
干校。同月9日,首批76名干部分别到两校“学习”和“劳动锻炼”。10月5日《人民日报》发
表黑龙江省 《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后, 本县掀起欢送干部到
“五·七”干校劳动锻炼高潮。同月,县委党校改为“五·七”干校。1970年 2月,县委组织
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到农村插队落户,并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欢送大会。1968—1973年,全县
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达1 200余人,其中县直机关抽出130名干部(包括技术人员97人)下乡支农,
参加劳动锻炼。1976年10月,恢复县委党校。此后,其他“五·七”干校也陆续撤消。
(二)上山下乡
1968年 7月23日,县革委核心小组组织召开广播会议,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有关教育革命
的指示,并欢送42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建堂公社土城子大队插队落户。同年冬,在毛泽东
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号召下,全县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高潮,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分别下乡到全县各公社插队落户。随着下乡青年不断增多,
1971年1月,县委增设知识青年办公室(简称知青办),具体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至1978
年,本县先后欢送 10余批共8 107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于工作方法简单,不区别具体情况,
曾发生一些强迫知识青年下乡的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青年陆续返城。1982年5
月,知青办撤消。)
四、“一打三反”
1971年 10月,省委发出“进一步抓紧一打三反运动”指示后,本县“一打三反”(打击反
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斗争结合 “清理阶级队伍”工
作逐步展开。 县委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 “一打三反”工作。全县共揭露出
1 246人有各种问题, 其中对重大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问题进行了揭发、核实和批
判斗争。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过分夸大形势的严重程度,此次运动也打击了不少无辜干部和
群众,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冤假错案陆续得到昭雪平反。)
五、“批陈整风”、“批林整风”
197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1971年 1月,中央发出
《反党分子陈伯达的罪行材料》。此后,按照省、地委的部署,县委及时研究落实开展革命大
批判运动,批判陈伯达反党、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罪行,揭露他长期埋在毛泽东主席身边
的假马克思主义者、阴谋家、野心家的真面目。1971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召开揭发批判
会500余次。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彻底暴露。12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按照下发的《粉
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斗争》材料,县委及时组织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全县共召开
大小会批判林、陈反党集团 1 200余次。在揭批中,还结合学习马列主义有关理论,总结经验,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
力,克服混乱思想。
六、“批林批孔”、“评法批儒”、
评《水浒》和“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3年 8月后,本县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主要是通过写文章、写小字报、画漫画和召
开座谈会、批判会的形式进行。1974年2月3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1号、2号文
件,研究部署“批林批孔”行动方案。28日,召开全县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动员大会,
“批林批孔”运动在本县全面展开。1974年下半年,全县开展“评法批儒”。1975年2—4月,
开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运动。1975年 8月14日,县委召开全县宣传工作
会议,提出对《水浒》开展评论。
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本县展开。在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等各条战
线开展基本路线教育,通过批判会、座谈会、讨论会、大小字报等形式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