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员 1926年末,中共北满地委开始派党员到五虎林开展工作,县域始有党员活动。1930年 9月,
中共五虎林支部有党员10人左右。1933年1月,龙爪沟下亮子党小组建立,有党员六七人。6月,
中共勃利特别支部(古城镇特支)建立时,有党员20余人。10月,中共勃利区委(青山河口区委)
有党员30余人。1934年11月,青山沟区委有党员25人,兴隆镇区委有党员10余人。1938年,由
于日寇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讨伐,各地党组织经常遭到破坏,党员数量增加不多。1939年以后,
由于县域党组织随抗日联军转移离开林口,县域党员所剩无几,但仍坚持地下斗争。
1945年11月,全县有党员10余人。此后,在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大批积极分子被
吸收入党,党员数量迅速增加。1947年初,刁翎县有党员 46人;林口县有党员492人,其中女
党员75人。1948年,林口县有党员683人,其中女党员159人。1949年刁翎县委撤消,所属基层
党组织划归林口县委领导,党员数量猛增。
建国后,本县逐步建立健全党组织,积极分子数量大量增加,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积极分子
被吸收入党,使党员数量稳步增长。1951年有党员1 455人,比1947年增长 1.96倍;党员占全
县人口的 1.65%。此后,由于“三反”、“五反”、“整党整风”、“镇反”、“肃反”等政
治运动不断,发展党员一直持慎重态度,党员数量增加缓慢。1955年,党员总数 2 271人,占
全县人口的1.56%。1956年 5月,林口县第一次党代会后,发展党员工作步伐加快。9月,中共
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要求以后,发展党员被列为组织工作的重点。
年末,县委增设组织员办公室,建立发展党员的组织员谈话考查制度,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同
年,海林县撤消,所属五林、朱家、柳树、柴河和二道河子区党组织划归林口县委领导,全县
党员数量再次猛增。年末,全县党员达3 498人,占人口总数的2.16%。此后,由于整风运动和
反右斗争,1962年10月柴河、二道河子和三道河子公社党委划归海林县委领导,1963年开展社
会主义教育运动等因素使党员数量有所减少。1963年全县党员减至4 223人,比1956年减少275
人,占全县人口比例降至1.98%。1964年党员数量开始回升。1965年达到4 46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党员工作虽未间断,但由于发展党员指导方针的偏离和组织员
谈话制度、党员预备期被取消等因素,使得一部分“造反派”头目和“打砸抢”分子被当成先
进分子吸收入党,造成党员队伍不纯。1975年全县党员达8 013人,占人口总数的2.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预备期考查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全县各级党组
织坚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并重点吸收那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拥护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为发展商品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优秀知识分子
入党。1979年发展党员326人,其中生产第一线201人,占61.7%;知识分子67人,占20.6%;45
岁以下的287人,占88%;各种专业技术人员 43人,占13.2%。80年代以后,发展党员的工作重
点仍然放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身上。1985年全县党员10 802人,比1980年增
加800人。1988年6月,中组部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此后,发展党员的重点除了放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身上外,还要
放在多年未发展党员的薄弱村中。1989—1992年,全县共发展生产一线党员 713人,解决多年
未发展党员的薄弱村152个。1992年全县党员达11 806人,其中女党员1 645人,占党员总数的
13.9%;少数民族党员828人,占7%;45周岁以下的党员6 260人,占53%;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
度的党员2 359人,占党员总数的20%。党员占全县人口的比例达 2.79%。县委重点发展生产一
线党员的做法受到市委好评,多次在全市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附表16—3、4)
林口县部分年份党员基本情况表
表16—3 单位:人
林口县部分年份党员文化程度和行业分布表
表16—4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