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驻军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驻军



  

   一、日伪驻军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在林口县域的交通要道——林口、古城镇、奎山、仙洞
(今朱家)、青林(今五林)等地和抗日联军集中活动的刁翎地区(包括今北五乡镇)驻扎大量日、
伪军,围剿抗日部队。刁翎地区驻扎日军最多时达9 000余人。

  (一)日本侵略者驻军

  驻林口日军。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侵入中亮子(今林口),驻扎在今工商银行南。

  1934年,牡丹江宪兵本部设牡丹江宪兵分队林口宪兵分驻所,后升格为林口宪兵分队;其
最上层机关为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编制10余人。分驻所内设特高系、警务系和庶务系;主要从
事特务侦察、军事保密、纠查军纪、调解军民纠纷和列车查证等活动。(1945年7月该机构撤消。)

  1936年初,日本侵略军第四守备队(司令部设于今牡丹江市郊区乜河)所属土房大队 800余
人,到林口县域驻防。大队部驻林口,二、三、四、一中队分别驻林口、古城镇、奎山和仙洞;
每中队 200人左右。大队部设情报室,专门收集抗日联军活动情报;曾逮捕、残杀抗联战士和
群众数十人。

  林口县域铁路通车后,日军在林口北山、七星泡附近和古城镇附近修建兵营。1939年,分
散各地的日军集中在兵营里驻守:六三四部队、八七一部队驻于北山至七星泡村之间,常有千
余人驻扎,由日军少将统辖,经常在山区围剿抗联部队;一六二部队驻在林口至古城之间铁路
南,为日军细菌部队;二○○部队驻于七星泡至古城之间,为日军医院;二八七部队驻林口北
山,为日军酒保(军队中的对内商店)。

  1941年,日军在林口东南郊、马鹿(今马路)村东岗和七星泡等地修建军需仓库。1942年,
在古城东岗、林口南岗修建飞机场。军需仓库和机场均有日军驻守。

  驻兴隆镇日军。1933年春,日军侵占兴隆镇后,开始在此驻扎军队。1935年日军守备队在
兴隆镇驻扎1个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共400余人。大队部设在小孤山下,有直属马队20余人,
信鸽队 20余人,宪兵小队五六人。兴隆镇内常驻170余人,其余分驻前刁翎和样子沟。同年,
日军在兴隆镇修建的飞机场也有日军驻守。1937年兴隆镇驻扎日军多时达 700余人。同年,日
军依兰宪兵分遣队在兴隆镇设分驻所两处,日本宪兵常在兴隆镇、黑背等地开展秘密侦察活动。
1939年6月,兴隆镇守备队撤走。

  驻三道通日军。1938年6月,日军在三道通江东村驻扎守备队1个连,178人。守备队下设1
个宪兵小队。1942年,守备队留守日军20人。年末,全部撤走。

  驻青林日军。沦陷时期,青林驻有日军守备队。

  (二)伪满洲国驻军

  伪满洲国军队(简称伪军)在林口县域一般依附于日军布防,分布在日军兵营一起或附近。
1935年兴隆镇驻有伪军两个营,黑背金矿驻有伪军 1个营。1936年柞木台子(今柞木)驻有伪军
二十七团。1937年前刁翎驻有伪军二十六团第一营4个连,约500人。三道通江东驻有伪军二十
九团1个营,即赫奎武团张营。1945年8月,伪军大部分逃散,剩余的投降苏联红军。

   二、抗日武装驻军

  (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1932年,吉林自卫军李杜将军所部李华堂部队驻防刁翎地区。同年 8月,李华堂在依兰县
小土城子收编地方大排队和山林队之后,在兴隆镇组建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1937
年1月,李华堂支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有800余人。九军主要以刁翎地区为根据地打
击日伪军。九军军部经常与抗联二路军总部联合行动。1939年4月,九军部队瓦解。7月,李华
堂在方正县大罗勒密投敌。

  (二)抗日救世军

  1933年,王荫武在三家子(今三家)组建抗日救世军。1937年10月,救世军编入东北抗日联
军第二路军。救世军部队约 500余人,主要以刁翎地区为根据地打击日伪军。1939年夏,在日
伪军重兵围困下,王荫武投降,救世军覆没。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1934年,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三团和独立营在青山沟建立根据地。三团和独立营以青山
沟为基地,在林口、勃利一带打击日伪军,直至1935年11月初,三团被赵尚志三军四团误缴枪
械解体。

  1935年初,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部和二团从密山转战到三团青山沟密营休整,后转驻
刁翎地区五道河子等地。1936年 4月,四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1934—1939年,四军
军部和所属部队几进几出林口县域,四军二团、六团等留守部队长期坚持林口县域的游击战。
四军人数最多时达2 000余人。

  1939年 4月,在二路军总部指挥下,四军部队随总部和五军一起突破敌围,撤离林口县域。

  (四)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1935年 5月初,赵尚志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联合谢文东民众救国军、李华堂支队、王
荫武救世军等部队攻打三道通,开始进入林口县域打击日伪军。之后,三军率联合部队转战四
道河子、五道河子、前刁翎等地。

  同年10月,三军军部和四团在赵尚志率领下移驻九龙沟(今属亚河乡)密营,在此会合四军
三团。11月初,三军军部和四团移驻五道河子与三军一团会合,并在此会合四军军部。1936年
8月1日,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抗日战争时期,三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多次转战林口
县域,与四、五、八、九军等抗日军队联合作战。三军人数最多时6 000余人。

  (五)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

  1935年 5月初,谢文东率民众救国军与赵尚志三军、李华堂支队、王荫武救世军等联合攻
打三道通,开始进入林口县域打击日伪军。1936年 9月,民众救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
军。抗日战争时期,八军曾转战林口县域的三道通、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兴隆镇、前刁翎、
西北楞等地。八军人数最多时1 000余人。1939年3月19日,谢文东在依兰县土城子投降日军,
八军瓦解。

  (六)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1935年5月下旬,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东部派遣队转战到林口县域。1936年2月,五军改
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同月,五军一师转战林口县域,进驻刁翎地区。 6月,五军二师进
驻刁翎地区。10月,五军军部从宁安县转移到林口县域头道河子(今头道),建立军部临时办事
处。之后,军部和一师部队建立以刁翎地区为中心的牡丹江下游抗日根据地。军部先后设在四
道河子和莲花泡(今莲花村)一带。五军人数最多时达3 000 余人。

  1937年10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四道河子成立,周保中任总指挥;总指挥部设
在四道河子。五军副军长柴世荣接替周保中,升任五军军长。1O月中旬,周保中率二路军总部
离开刁翎地区东进宝清。柴世荣率五军军部与所属部队继续在刁翎地区作战。

  1938年 9月,周保中率二路军总部从宝清回到刁翎地区,先在莲花泡一带活动,后与刁翎
地区各部队取得联系,指挥四、五、八、九军和救世军等部队,坚持刁翎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9年 4月,周保中率二路军总部、柴世荣率五军部队突破敌人包围,撤离林口县域。总
部去宝清活动,五军去宁安等地活动。刁翎地区仍有冯丕让、金石峰率 400余人的部队留守。
1940年10月,冯丕让率留守部队完成袭扰敌人和善后任务,撤离林口县域。

  抗日战争时期,抗联二路军总部和抗联三、四、五、八、九军以及救世军,汇集刁翎地区,
以刁翎根据地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活动遍及林口全境。兴隆镇、黑背、前刁翎、三道通、莲花
泡、亚河、奎山、林口、龙爪、五河林等地都是主要游击区;四河子(今四合)、半方地、东沟、
三家子、徐家子(今徐家)、战家子(今战家)等地都是抗联部队经常宿营的村落。刁翎地区山里
有多处抗联密营:三道通四、五道河子沟里有抗联三、四、五、九军的密营;小锅盔山上有抗
联五军四团的密营;荒山沟至今东升林场一带有八军和王荫武救世军的密营。三家子有王荫武
救世军军部。三道通烟筒砬子(今立业)北山至今留有抗联五军军部指挥所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