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
第二节 工业
一、食 品
民国时期,县城粮谷加工作坊以石碾、石磨加工米、面;油坊以木槌打油,百公斤大豆出
油8公斤左右。1929年,兴隆镇的万昌德、裕盛永等油坊开始采用人力螺旋榨油机作业。
沦陷时期,碾米行业开始引进机械设备,进行半机械化生产;制油业普遍采用人力螺旋榨
油机作业。
50年代,本县中直粮油加工企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设备为90型液压榨油机,大豆
净出油率69%(大豆含油量的提取比例)。食品加工、制果、制酒等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
60年代,糕点加工开始引进电烤炉、电烤箱和不锈钢用具。豆腐、粉条、生猪屠宰、肉类
加工等生产基本实现机械或半机械化。
70年代,食用油加工业引进95型液压榨油机。县食品厂引进精制糕点加工技术,生产精制
糕点。
80年代,部分油米厂引进200型螺旋榨油机,提高了大豆加工能力。三鑫绿色食品厂引进
大豆深加工技术,批量生产豆粉等产品。林福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先进设备和黄日香独特配
方,生产美味香豆宝系列产品40余种。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实行统一检疫、定点屠宰和冷冻储
藏等标准化作业。
1987年林口县制油厂引进大豆油加工新技术——浸油技术,购置先进设备 HPJ4500—50型
活动假底平转式浸出器1台、ZTX—1200—3.0型真空脱臭器两台、
DT1600型低温脱溶蒸脱机 1台,进行大豆加工,改变了传统的食用油生产方法。使用该设
备加工大豆,出油率达94%,比普通机械设备加工的大豆出油率高25%。90年代,该厂将HPJ4500
—50型活动假底平转式浸出器更新为GPJ6500—200型固定栅底平转式浸出器,将DT1600型低温
脱溶蒸脱机更新为DT2200型低温脱溶蒸脱机,并增加ZTX—2200—8.0型真空脱臭器 1台,使大
豆加工能力提高3倍。
二、饮 料
沦陷时期,县域酒坊酿酒的主要设备是一口大锅,原料用玉米、高粱和谷子,燃料用柈子,
因此酒坊通称“烧锅”。
建国后,白酒酿造设备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1971年县制酒厂上瓶装酒生产线,生产
古城白酒等几种品牌瓶装酒。1978年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挖窖用车带“刮斗”,凉晒用开凉
机(以鼓风机吹风)。1983年县制酒厂已有吊车、抓斗、凉床、锤式粉碎机等各种设备几十台套。
1984年该厂白酒产量达到1 190吨。
1985年,本县新建啤酒厂,有主要设备12台套,生产冰月牌啤酒。1986年引进青岛啤酒厂
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啤酒质量有较大提高。
三、烟草加工
(一)烟叶复烤
1982年林口县复烤厂购进设备49台,其中现代化烟叶复烤机 1台,开始复烤烟叶。厂技术
人员在烘烤、冷却、回潮三阶段反复试验、研究,不断提高烟叶内在品质,使产品各项技术参
数趋向国家规定标准。1985年所加工烟叶水份合格率99%,烟叶损耗率3.52%,全部碎烟率0.32%,
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8年厂技术人员改造复烤机, 8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国家一
档企业标准。
(二)卷 烟
1975年3月,西北楞卷烟厂仅有两台陈旧的上下式切丝机和3台老式小型卷烟机。烘丝用两
口大锅,装盒、包装全靠手工操作。1976年改制切丝机、卷烟机5台。1977年购进小型锅炉、
切丝机、卷烟机、小包机等设备,补充完善了工艺生产线。1978年购进小型真空回潮机和烘丝
机,改变过去土法回潮、用大锅炒丝的做法。
1983年卷烟厂迁入县城,对卷烟设备进行更新换代。1986年县卷烟厂从国外引进 MK—8型
卷接机1台,使卷接工序达到国际水平。1989年购进国产MK—8型卷接机、3000型包装机各 1台,
从国外引进MK—9型机组4台套;改造发酵室和电器设备,建筑办公楼及其附属设施。1992年引
进YJ314—3型卷接机组4台套、3000型包装机组和RC4型切丝机各两台套,使设备拥有量达79台
套。当年生产卷烟66 493箱,比1983年增长4.9倍,是1975年产量的133倍。
四、纺 织
1972—1973年,县财政投资15万元,用于织布厂扩建厂房、更新设备,购进日本板本织布
机20台。1975年购进1511M型织布机 20台,并维修了整经机和落筒机。1978年省纺织公司拨给
1511S型织布机40台。1980年地区财政局贷款18万元,解决生产设备配套问题。购进 A631型捻
线机两台、1332M型槽简机1台、验布机两台、G121B整经机1台。年末,形成60台织布机配套生
产能力,由10年一贯生产纯棉劳动布、黏棉华达呢,改为生产中长纤维中档织物。
1989年县织布厂与牡丹江市床单色织厂联营, 专项生产涤棉中长床单匹布。 1991年引进
1515M—75型宽幅自动换梭织布机32台、新式整验机4台、打包机1台。
五、印 刷
沦陷时期,县域印刷行业普遍使用简易的小型印刷机印刷。版面一般为小8页或小6页。主
要承印广告、文件、奖状、名信片、请帖、表格等小型印刷品。
建国后,本县印刷行业逐步发展。1966年县印刷厂有印刷机3台、切纸机1台、铸字机 1台、
订本机 1台,能加工精装账簿、排印报刊、文件、布告和各种表格。1992年印刷行业已有彩印、
凸印、铅印、胶印等各种主要设备68台,能承印报刊、杂志书籍、广告画报、账簿、商标、纸
箱、扑克、产品精制包装盒等各种印刷品。
六、橡胶制品
60年代末,县橡胶厂引进轮胎翻新、修补技术,并生产胶条、再生胶、改制胎、棉胶鞋和
童靴。1971年开发生产学生橡皮。1974年引进玩具皮球生产工艺。1976年上白油膏生产线。1979
年柳树橡胶厂引进三角带和运输带生产线。从建厂到1992年,县橡胶厂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9个
规格57种,其中,学生橡皮9个规格12种,玩具皮球5个规格25种,脚踏片5个规格20种。
七、工业陶瓷
1960年县五林陶瓷厂利用石碾、铁碾、搅拌机、制缸机、引风机、隧道窑、倒焰窑等设备
生产日用陶瓷,主要产品有瓷碗、瓷缸、瓷罐、瓷管、注浆花盆等30余种。1963年引进唐山等
地先进技术生产陶瓷产品,仅用半年便扭亏为盈。70年代改造隧道窑后,产量大增。1979年县
建筑陶瓷厂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开始转产釉面砖。1982年五林陶瓷厂应用窑尾余热利用
技术,降低了能耗。1983年 5月,县建筑陶瓷厂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划片承包,产品合格率达
88.5%。11月,第二条多孔窑生产线投产,实现釉面砖生产一条龙。
1990年建筑陶瓷厂与辽宁省沈阳陶瓷厂联营,引进沈阳陶瓷厂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
企业获得较大发展。1991年该厂采用叶腊石做坯料生产釉面砖,解决了等级率多年徘徊不前的
难题。1992年产品经省建材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18项指标全部合格,均达到一级品标准。
八、建筑材料
(一)水泥及其制品
1971年县水泥厂主要生产设备有直径1.6米、高6.7米土立窑 1座,1.2×4.5米球磨机两台。
1972年增设化验室。1974年改造土立窑,新建直径两米、高8米的半机械化立窑1座。1976年厂
技术人员采用低铁配料新技术,使立窑水泥标号达到并保持在 400号以上。1976—1980年,工
厂采用新技术建造直径2.2米、长 48米的小型回转窑取得成功,解决了冬季寒冷产品质量不好
控制的难题。1985年 4月,厂技术人员根据水泥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而设计建造的新窑投产,
产品标号均在425号以上。
90年代初,根据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引进水泥制品生产技术,开始生产水泥制品。主要
产品有水泥预制构件、水泥排水管、水泥混凝土制品和水泥瓦等。其中以水泥预制构件生产为
主,年产量在2 000立方米左右。
(二)石材及其制品
六七十年代,县域石材开采以楚山地区为中心,以简单手工劳动生产规格石和毛石。
1981年楚山石材公司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石材出口部联营,引进国内先进采石技
术,提高了石材开采数量和质量。1985年11月,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乡镇企业总公
司等单位进一步合资联营,开采大块花岗岩出口荒料。主要产品有G1703、G1704、101CA、G1789、
HLL989等5种,其中以 G1703和G1704两种为上品,曾先后荣获国家对外经营贸易部荣誉证书和
省优质产品证书。在大、中生产段实行机械或半机械化开采。
90年代初,引进石材加工技术,进行石材精细加工。主要产品有石狮、石灯、石塔、墓碑
等石雕制品和切磨饰面石材、镶嵌石材,产品畅销省内外。1992年县石材总公司主要设备有意
大利桅杆吊10座,日产10吨和20吨汽车吊车各1辆,日产装载机3台,空气压缩机37台,凿岩机
65台,火焰切割机3台。
(三)硅线石
1991年10月,林口硅线石矿从鸡西市非金属矿工业公司引进先进技术,聘请科技人员,建
成国内第二条硅线石精矿粉生产线。1992年6月投产。至年末,生产硅线石精矿粉750吨。
九、黄 金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县域淘金采用跑水道、明碃(又称搬帮碃,碃即“坑”)、暗洞
(又称竖井)等几种方法。其中跑水道适宜夏季水旺时节采用,明碃适宜春秋两季水量不足时采
用,暗洞适宜初冬河流结冰时采用。
沦陷时期,日本人增加电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开采黄金。1940年在黑背开始使用一艘150
立升的采金船生产黄金。
解放后,群众采金沿用老方法;国营金矿则根据按碃 (采金工人在采区挖的方形或圆形的
坑,因采金人忌讳“坑”字故称之“按碃”。) 大小,决定采用机械或手工生产方式:大中碃
生产采用电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小礴和水道采用手工操作。
70年代中期,采金实现半机械化。用推土机剥离代替人工剥毛,用电机提升矿沙代替手摇
辘轳提沙,用水泵抽水。选金手段有马头溜和狗头溜两种,按碃种类有圈子碃、水道碃、大尾
巴碃等3种。
70年代末以后,县属国营金矿采金逐步实现机械化。1978和1980年,双丰1号、2号50立升
采金船先后投产,1982年双丰3号100立升采金船投入使用。至此,县属国营金矿在主要矿区实
现机械化生产。1992年国营金矿有机械设备70台艘,其中双丰矿区有机械设备 47台,采金船3
艘;五林矿区有机械设备20台。
十、煤 炭
30年代初,县域用手镐刨、土篮运、麻袋背的方法采煤。沦陷时期,日本人增加部分机械
设备采煤。
解放后,本县斜井采煤沿用老方法;立井采煤用辘轳提升。50年代末,煤矿工人自己动手
架设电路,制作小绞车、小矿车,购置电动机,开始用电动机械提升。
60年代初,国家投资200多万元用于井口改造,大煤矿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井下作业用
矛头(电煤钻)打眼、火(电)炮开采、电溜子(小煤车)运输、绞车提升、电力泵排水,并增加通
风设施。井下用坑木打桩顶板,作业采用柱式采煤法,原煤开采率40—50%。
1970年青山煤矿主要生产设备有提升绞车(卷扬机)两台,水泵两台,矿车 10辆,电煤钻5
台。1978年青山煤矿推广应用绞车可控硅动力制动和锚杆注浆新技术, 前者每年可节省资金1
万元,后者可节省坑木用量。1980年全县煤矿共有提升绞车26台,工业泵 58台(主要排水泵49
台),压风机两台,通风设备52台(主要扇风机21台),运输绞车7台,矿车259辆,电溜子5台,
凿岩机3台,电煤钻91台,风钻16台,风镐7台,矿灯1 279盏。
80年代以后,县、乡所属地方煤矿沿用六七十年代生产设备、技术与方法。省属青山煤矿
引进国产80机组两台套,采用避式采煤法作业,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原煤开采率达90%以上,
比其他煤矿开采率提高40—50%。
十一、电 力
1951年普查农村变电所和输电线路,加固或更换年久失修的电杆和线路。1952年12月,开
始推广国家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全县电业系统安全作业率有较大提高, 创造了安全生产4 360
天的历史最好成绩。1957年以后,学习和推广带电作业技术。1958年为提高电力质量,开始架
设高压配电线路和使用30千伏安变压器。部分公社开始推广小型水利发电和柴油机发电新技术。
1977—1979年,引进火力发电技术,建兴华火力发电厂,安装 3 000千瓦发电机组两台。
1980年改造新城至三道通输电线路,全部换用水泥杆,并改两线为三线供电。1982年兴华电厂
改造设备,改轱辘车推灰为传送带运灰,发电用水由一级钠改为二级钠,锅炉安装炉排、后旋、
风箱、过热器、节煤器和破碎机。改造后,锅炉全部使用小窑煤;每度电可节煤 190克,节煤
率17%,成本降低0.076元。1983年改造新城变电所,改交流操作为直流操作,重新安装变电设
备。1985年推广应用远红外节电技术手段,形成定期检查制度。
十二、机械加工制造
1947年县铁工厂设备简陋,只能生产犁铧子、大车轴等简易农县。50年代,开始增添设备,
扩建厂房。60年代初,拥有机加、铸造、锻造和拖拉机大修等生产设备,除生产大车轴、犁铧
子、车瓦、铁锅外,还能修理拖拉机。
六七十年代,机械工业企业增多,设备进一步更新,生产能力提高。仅拖拉机修配厂就有
铸钢炉、金钢石镗床、立式研磨机、万能磨床和铣床、曲轴磨床、车床、马力试验台、万能电
气试验台等生产设备76台件。机械行业已能生产暖气片、电动机、台虎钳、拖拉机配件、制砖
机、Y—60系列压力表、铡草机、大钟、小农具等20余种产品。此时期,拖拉机修配厂采用1.5
吨电弧炉炼钢,已能生产拖拉机驱动轮。1978年11月,仪表厂研制出先进刀具,切削速度快,
质量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80年代初,全行业主要设备共有369台件,其中数控机床两台、金属切削机床300台、锻压
设备67台(其中大型 4台)。1981年县钢铁厂试用“缓风吹”烧结法,产品成本显著下降。1983
年县仪表厂开展技术革新,优质产品数量比上年翻一番,单位成本降低21.4%,利润增加3.4倍。
轻工机械厂生产的麦轮牌大平台 200毫米镀铬台虎钳远销加拿大,这是全省同类产品首次打进
国际市场。
90年代初,县仪表厂产品发展到Y、YX、YTX、YWF、UQK、LLB等6个系列近30种,其中六氟
化硫液位控制器填补国内空白。1991年县金属容器厂引进新技术生产的微型密炼机,荣获国家
科委颁发的优秀成果奖。该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992年亚河汽车修配厂引进新技术生产汽车
刹车轱、水泵等产品,被纳入省汽车工业公司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