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制、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学制、课程与教学



  

   一、学制与课程

  1946—1947年,林口联合中学学制三年;开设课程有国语、数学、政治常识、自然、历史、
地理、艺术和体育。

  建国后,按全国统一要求,中学实行“三、三”学制,初、高中各三年。开设课程有政治、
国文(1952年改称语文,1956—1957年语文教材分汉语和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
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和俄语;使用全省统编教材。1969年全日制中
学实行“二、二”学制,初、高中各二年。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化学、
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农业基础;使用全省统编教材。1978年 9月,全日制中学实行“三、
二”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
外语、劳动技术、生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和美术;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试用本)。1980年
中学开始向六年制过渡,初中三年,高中二年与三年制并存。1984年高中全部改为三年制,初、
高中三、三分段,全部执行《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没有变动,使用全国统
编教材。从1984年开始,重点中学高中班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甲种本),非重点中学高中班使用
全国统编教材(乙种本)。1989年 9月取消甲、乙种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设课程没有变动。

   二、教 学

  1946年林口联合中学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原则进行教学。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教
学经验,贯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举办教学研究会和教学成绩展览会等办
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寒暑假,教师集中到省城研究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研究重点
与难点。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启发式,加强实验和演示课教学,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953年林口中学参加全省统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三。1958年贯彻“教育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后,各校建立生产劳动基地,增加劳动课
时。学生开始参加种植、饲养等生产劳动,受到劳动教育和锻炼,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
质量的提高。同年,开始实行保送制度,少数优秀学生经组织推荐可免试直接升入大中专院校。
60年代初,随着教育革命的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起步;教师大量创制教具和演示器械,向学生
揭示知识规律,通过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重点,改变了“教师照本宣读,学生死记硬
背”的现象。1963年各校建立健全教职员工作制度、备课工作制度和班级辅导、作业批改、成
绩考核、教研组工作、学年组工作等教育教学制度;并根据教育部指示,保证 9个月的教学时
间,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同年,林口一中有35%的学生各科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有62%的学
生平均成绩在60—79分之间,不及格学生仅占3%。1965年,县第一中学高考成绩名列全地区第
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中学先后“停课闹革命”。1967年学生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8年“工宣队”、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1970年实行“开门办学”,厂校、队校挂钩,学
校经常停课。学生厌倦学,教师无心教,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教学秩序开始恢复。1977年国家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
本县第三中学初二学生李剑芒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少年大学生。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
制中学暂行条例》后,各校建起一整套备课、上课、听课及成绩考核等规章制度;整顿教师队
伍,成立教研组,恢复集体备课制度;购置教学仪器和设备,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教学质量有
很大提高。198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中小学教研部,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研究活动,评
选最佳课,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同年,高中开始实行文理分科。1981年高考录取到大专以上
院校的学生100人,首次达到百名大关。1982年高考升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122人,名列全地区
各县榜首。其中县高级中学学生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75人,中专、技工录取57人,名列全地区
各重点校榜首。1985年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省委 《关于贯彻(决
定)的决议》,进行教育改革。同年,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8.6%,达到市验收标准;1986年达到
省验收标准,全县普及初等教育。此后,教学工作贯彻“三为主”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
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和 “少、精、活”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动手操作能力,采用“学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方法,因材施教,教学成绩
不断提高。1986年参加全市中学生物理竞赛,本县高级中学刘玉良荣获第一名,并获省三等奖;
县高级中学钱世民参加全国征集小论文比赛,其《功过析》荣获二等奖。1988年参加全市初中
数学竞赛,林口县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全市高中化学实验竞赛,荣获团体总分第
二名。1989年以后,继续贯彻“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开全学科)原
则,坚持开展每学期的“三个一” (期初每位教师有一个研究题目,期中上一节公开课,期末
交一篇论文或专题经验体会)教学研究活动,严格遵守课堂教学“五大环节”(组织教学、复习
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根据教学规律,上好每一节课。 1980—1989年,教
育学会共印发《教育月报》100期,收到教学论文800余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150余篇,
评为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1篇、市级优秀论文58篇。这些成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0年初
中毕业率96%(平均分数73.6分),及格率68.4%,优秀率38.5%;考人中专(包括中师、幼师和特
师)学校214人,名列全市第一。高中毕业率98%(平均分数77分),及格率89%,优秀率 20%;被
大专以上院校录取170人,中专录取54人。1991年高考被中专以上院校录取211人,其中县高级
中学录取绝对数居全市同类学校首位。1992年全面贯彻《中学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教
学评估及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开展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强化教学管理,促进
规范化学校建设。同年,全县规范化初中占42.8%,流失生比例下降到6.3%,毕业生及格率75.9%;
林口镇、刁翎镇、中兴乡、五星乡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占全县地方办学人口数的36.5%;
高考录取首次突破三百大关,有32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升学率 46%;高中毕业生及格率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