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职业教育
第二节 农职业教育
林口县农职业教育始于1958年各公社建立的农业中学。其办学宗旨是为农村培养具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既有良好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又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农业劳动者。1958
年在“大跃进”形势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实行全党全民办教
育。朱家、五林、柳树、龙爪、新城、奎山、亚河、建堂、三道通等 9所农业中学相继建立,
共招生646人;有教职工 36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农业中学学制三年,为初级中学。课程设
置坚持从生产实际出发, 基础课与文化课相结合的原则,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技术4
科。其中农业技术包括农村会计、农机、植物栽培、养殖等农业基础知识。文化课选用普通中
学教材,专业课由各校自选或自编教材。学校采取半耕半读教学形式;全年休息、劳动、授课
时间之比为 1:4(或5):7(或6)。农忙季节参加生产,农闲季节集中学习。教学中坚持教学与生
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原则;抵制追求正规化、追求升学率、向普通中学看齐的思想,勤俭办学;
并经常对学生和家长开展办学方针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思想,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而勤奋学习。
60年代初,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除上述 9个公社外,其他公社也相继建起农业中学,
甚至连马路、湖水、马鞍山、中三阳、牛心、西北楞、大屯等生产大队也办起农业中学。1965
年,全县农业中学发展到26所,有学生2 600人,教学班63个,教职工103人;有半工(农)半读
中学两所,学生474人,教职工26人。1958—1965年,全县农业中学共毕业学生1 54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职业中学陆续改为普通中学。
1976年 8月,龙爪公社山东会大队农业高中建立,招生30人。学校与大队副业队合一,学
生参加劳动计工分,秋后付给劳动报酬,学生均可自食其力。1978年山东会农业高中被确定为
牡丹江地区重点校之一。1980年,《黑龙江教育》专门介绍其办学经验。同年,林口三中高中
部改为职业高中。1981年朱家中学、宝林中学改为农业中学,龙爪建立农业技术学校。1983年,
全县共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4所,教学班 9个,学生849人,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
有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13个,在校生524人,教职工 13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1984年《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本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以“立足本地,面向农
村”和“科技兴县,为振兴林口经济培养人才”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规划,扩大职业教育比例,实行定向职业教育,使农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同年,林口三中高中
部并入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称林口县农业技术高级中学,与县农民中专是一所学校,两块牌
子。1987年龙爪农业技术学校与龙爪农业中学合并。1988年把古城、五林两所片中的高中部改
为农技高中,林口一中招两个职业高中班。1989年附设于林口一中的职业班并入农民中专,成
立林口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使之成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三校合一的新型学校。1990
年县教委与计划、劳动等部门协商决定,农技高中学生可享受招工就业优先安排等方面待遇。
此后,每个职业高中毕业班由计划、劳动部门拨给10个全民合同制指标,择优录用,安排就业。
1990年,职业高中招收教学班3个,学生120人;农技高中招收教学班两个,学生60人。同年末,
全县共有独立设置的农职业中学两所;学生647人,其中初中91人,高中556人;教学班14个,
其中初中 3个,高中11个;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1992年,全县有独立设置的农职
业中学1所,学生540人,教学班10个,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
90年代初,本县从各普通中学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办各种形式职业教
育班。主要有“三加一”班(初三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1年农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三
加X”班(初中毕业后接受农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固定;一般为校舍、师资等条件不具备
的学校办这种班,并逐渐向“三加一”班过渡)、“初三分流”班(学生初二结业后,分成普通
初三班和农职业初三班,毕业后分别升学和就业)和“初二分流”班(学生一上初二即分为普通
班和职业班)。1991年全县共办起“三加一”班 4个,“初三分流”班19个,共有学生900人;
1992年两种形式职业班达33个,共有学生1 46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0.7%。同年,县教委撤消
古城、五林两所完全中学的高中部,试办四年制初中(一至四年均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至
此,以农技高中、职业高中为龙头,全方位服务于农村,农科教结合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试
点单位扩大到8个乡镇。
此时期,农技高中学制三年,职业高中学制二年。课程设置坚持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
相结合原则。文化课选用普通高中教材(1984—1989年使用普通高中乙种本教材),专业课根据
农学、财会、机电、师范、微机、家电维修、裁剪与缝纫等专业的不同而设置。农学专业开设
作物栽培、土壤肥料、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学科;财会专业开设珠算、会计原理、统计、
审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学科;机电专业开设电机学、电工基础、电工仪表、机械制图、
电力维修等学科;师范(幼儿师范)专业开设舞蹈、键盘、乐理、视唱、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
学、儿童文学等学科。每届学生在临毕业前安排1—6个月不等的实习时间(个别专业实习 1年)。
农技高中每年春、秋两季各放 1周农忙假。各科教学都严格遵守课堂教学五大环节,备课、上
课、批改作业都按制度规定进行;学校行政对每位教师的工作加以严格考核,年终评比,进行
奖惩,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1—1985年,龙爪农业技术学校 4次参加全省同类学校统一考试,
其中3次荣获第一名,1次荣获第二名。县农技高中与农民中专合办的经验在全省和东北三省职
业教育会上交流。90年代初,县职业高中财会班学生参加全市职业高中珠算和点钞比赛,两次
取得好成绩。1990年职业高中学生宋静波荣获“心算”单项第一名;1992年参加第二届全市职
业高中金融财会专业技能竞赛,本县职业高中代表队荣获团体点钞第二名、珠算第三名。
随着农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文化大革命”前,
农职业中学教师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经费来源主要靠集体筹集和自给性生产劳动收入解决,
基本做到自给或半自给。1964年,全县农业中学集体筹集和自给性生产劳动收入 5万元,占办
学经费的72.9%;收缴学费和国家补助共1.9万元,占27.1%。1965年全县农业中学耕种土地1 135
亩、药材70亩;栽培果树3 300株,造林375亩;养蜂150箱,养猪(羊)266头(只);拥有大车10
辆,耕畜40头(匹)。“文化大革命”后,城镇农职业中学全部为公办教师,乡村农业中学尚有
部分民办教师。教育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但主要用于公办教师开支。改善办学条件费用主要
靠勤工俭学、勤俭办学收入和集资等办法解决。1980年全县农职业中学(班)校舍总建筑面积649
平方米。1985年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农职业中学校舍总建筑面积 5 544平方米。1991年县教委
自筹资金 30余万元,为县职业高中新建800平方米的教室和实验室。1992年全县农职业学校校
舍总建筑面积发展到 6 09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21 850平方米;拥有大棚、温室、鱼池、猪
舍共29个,实验基地325.5亩。